宋词三百首--卷一


徽宗皇帝 宴山亭(裁剪冰绡)

徽宗皇帝

裁剪冰绡①,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②。新样靓妆③,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④。易得凋零⑤,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⑥,何曾会人言语⑦?天遥地远⑧,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⑨。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⑩、新来不做。
【注释】
①冰绡:轻而薄的绢。
②燕脂:即胭脂。匀注:均匀涂抹。
③靓妆:脂粉的妆饰。
④蕊珠宫:道家的仙宫。
⑤易得:容易。
⑥者:同“这”。这一句又有作“者双燕何曾”五字断句的。
⑦会:领会,懂得。
⑧天遥地远:一作“蝴蝶梦惊”。《词律》十五:“各刻载徽宗‘裁剪冰绡’一首,于‘蝴蝶梦惊’句作‘天遥地远’,误也。宜作‘天远地遥’乃合。此即同前段之‘新样靓妆’句。”意思是说,这四字字声应是“平仄仄平”。
⑨知:不知;古代诗词中多有这样的用法。如古诗“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即是。
⑩和:连。

【语译】杏花好像是用薄薄的细绢剪裁而成,轻柔地叠了好几重,淡淡地抹着一层均匀的胭脂。她像一位装束时髦的美人,用脂粉打扮起来,光彩四溢,香气融融,连蕊珠宫中的仙女见了,也自惭形秽,羞愧不已。娇好的花儿本容易凋谢,更何况还要经受多少风雨的无情摧残啊!想到这些,我心情愁苦极了。试问像这样的春残花落、庭院凄凉,已经过几回了呢?
我想依仗双飞的燕子,将我诉不尽的离愁别恨捎给远方,可是燕子又哪里能懂得人的语言呢!天远地遥,相隔万水千山,也不知昔日的宫殿今在什么地方。故国的种种怎不令人思念呢?除非梦里,有时还能再回去一趟。可是梦境毕竟是虚幻无据的。近来倒好,索性连那样的梦也不做了。

【赏析】宋徽宗赵佶与南唐后主李煜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荒淫昏庸导致国破家亡的倒霉皇帝,京城陷落时,都当了敌人的俘虏,最终远离故国,惨死于敌手。同时他们又都是杰出的文艺天才,都能填写绝妙好词来抒发亡国之痛。李煜是唐五代词中成就最高的大家;赵佶虽以书画著称于世,但他这首词也历来被推为绝唱,且与李后主的亡国词情调相仿,我们不难从中听出与“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等等颇相类似的哀音。所以旧时有宋徽宗是李后主的后身的说法。
徽宗赵佶禅位给长子钦宗赵桓才一年,他们父子双双便成了金兵的俘虏。靖康二年(1127)三月十八日,徽、钦二帝被胁迫北行,经两个多月,于五月二十一日到达金国都城燕京。他们离开汴京的时候,正是北方春光明媚的季节,赵佶在途中见到杏花正开,喷火蒸霞似的,不免枨触万端,愁思难禁,于是写下了这首哀情哽咽的词作。词调《宴山亭》,亦写作《燕山亭》。《词律》十五:“此调本名《燕山亭》,恐是‘燕国’之‘燕’。《辞汇》刻作《宴山亭》,非也。”
词是见物兴感的写法,与咏物寄情略有区别:不是整首词自始至终都写杏花,在咏物之中同时有所寄寓;而是只用上阕来描写所见到的杏花,从花开时的美好姿容,想到花落时的凄凉情景,想到春光短暂,好景不常,人生大都如此,触动自己的悲苦情怀。然后用下阕来写故国不堪回首之感,已完全脱开杏花,直接抒写自己抛家离国、被掳北行的哀伤。
上阕先以工细彩笔描绘杏花。以造化用巧手将冰清玉洁的细绢裁剪成花瓣,重叠起来,均匀地晕染上淡淡的胭脂的奇妙想像,来比杏花之形。接着又进一步写花的格调,将她比作打扮别致的绝色美人,说她艳光四溢,清香和融,连天宫仙女也自愧弗如。夸张的赞美,增强了反跌的效果。然后转为名花易零落、红颜多薄命的感叹。表面说的仍是花是景,联想之中已是世事人情,词语双关,文情凄惋。这里的“院落”,已为后面的“故宫”作引,且上阕询问句式的结语,正好与下阕“过片”相接,启后半首抒亡国之痛的内容。
下阕多层次地抒写离恨,一步一转折,层层递进,使内心的悲哀愈转愈深,愈深愈痛。先是见春日双飞燕而产生请它将自己的无尽离恨捎去给远方的愿望。接着就一转说,鸟儿不可能懂得自己想要倾诉的话。随后再翻进一层说,故宫已远隔万水千山,现在连它在哪儿都不知道了。然后又说无奈思量难禁,只是无法前往;去不成而偏说能去,原来是只在“梦里”。但刚说“有时曾去”,又立即生疑,因为梦本虚幻“无据”。最后连这么可怜的“一晌贪欢”的幻情也加以否定:连梦也“新来不做”了。写愁肠千回百折,心灰情伤,已至极点。下阕的构思,颇似受李煜词句“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清平乐》)的启迪。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略似之。”(《人间词话》)赵佶之词留存不多,而此首伤心词竟代代传诵,也许就因为它是掺和着作者自己血泪写成的缘故罢。

钱惟演 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①。昔年多病厌芳尊②,今日芳尊惟恐浅。
【注释】
①鸾镜:传说罽宾(汉朝西域国名)王获一鸾鸟,三年不鸣。听说鸟见了同类才鸣,就悬一镜让它照。鸾见影,悲鸣冲天,一奋而死。(见《艺文类聚》引范泰《鸾鸟诗序》)后世因称镜子为鸾镜。
②芳尊:盛着美酒的酒杯。“尊”同“樽”。

【语译】城上眺望,风光大好,黄莺儿的叫声乱成一片。城下湖面上烟波浩渺,春水不断地拍打着堤岸。这令人伤怀的青青杨柳如绵绵芳草啊,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没有呢?我眼中充满泪水,愁绪袭来,先就使我肝肠寸断了。
我觉得自己的情怀已渐渐像个老人,没有生气了。还吃惊地发现镜子中昔日红润的容颜,在不知不觉中改换了,已变得如此憔悴苍老了。往年,我体弱多病,讨厌去碰那美酒金杯,如今杯儿在前,却唯恐酒斟得不满。

【赏析】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三十九引《侍儿小名录》说:“钱思公谪汉东日,撰《玉楼春》词,每酒阑歌之则泣下。”这里所说的《玉楼春》词也就是《木兰花》词,这一词调有许多别名。由此可知作者填此词,与他仕途受挫、自伤身世有关。只是从此词所创造的意象看,很难确定它的这种创作背景,倒像是仕女因春伤怀,在悲嗟华年的逝去。这实在与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的题材和表现方法有关。填词与写诗、为文不同,一般不直接抒写重大的严肃的题材或人生感慨,而总是以婉约的风格,表现“花间”、“尊前”的内容;即便作者真有政治性的身世之感需要借词表达,也多半只用寄托的手法,犹“楚辞”中之有“香草美人”。这在唐五代到北宋初的词中尤其如此。明乎此,才不会以为此词所述,只不过是作者的无病呻吟。
此词上阕以写景为主,对景伤怀。春日的明媚景象,在词中被描绘得十分动人。群莺乱啼,春水拍岸,绿杨摇曳,芳草如茵。面对这令人心神陶醉的大好风光,作者却一反常情地提出“几时休”的诘问,其因愈增感触而不愿见美好景物的心情,可与“江水江花岂终极”(杜甫《哀江头》诗)、“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虞美人》词)相比。这样,词情急转为哀痛,说出“泪眼愁肠”句来,就顺理成章了。同时,有第四句也自然地过渡到下阕。
下阕全用抒情。一句说情怀改变,一句说容颜改变。情怀变为衰暮消极,是能自我体会到的,故用“渐觉”;容颜变得憔悴枯槁,是偶尔留意镜中自我形象才突然发现的,所以用一“惊”字。“鸾镜”一词用在这里,或者也有寄寓离愁别恨的用意在。末两句以今昔对待酒的截然相反态度,来写出自己的烦恼和颓伤已到了只能借酒浇愁的地步。对于这末两句,评词者多有不同的褒贬。赞之者说:“妙处俱在末结语传神。”(李攀龙《草堂诗余隽》),“芳樽恐浅,正断肠处,情尤真笃。”(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有保留者说:“不如宋子京‘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更委婉。”(杨慎《词品》)杨升庵的话,虽则似乎苛严了一点,但他提出“委婉”二字来,结合我们上述词在发展中形成的婉约特点来看,也不是没有见地的。的确,钱惟演的这首词结语虽然写得不错,但似乎嫌稍稍直露了些,不够委婉,它更近乎诗而非词的语言。

苏幕遮(碧云天)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①,追旅思②。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①黯乡魂:内心因怀念家乡而悲伤。形容心情凄怆叫黯然。
②追旅思:摆脱不了羁旅的愁思。

【语译】天空飘着淡清的云朵,大地铺满枯黄的落叶。秋色绵延,一直伸展到水边;水面清波浩渺,笼罩着一层带有寒意的苍翠的烟雾。远处山峦映着斜阳,天与水连成一片,而引起我思念远方的无情芳草啊,它处处生长,无边无际,哪怕是比斜阳更遥远的天边,也总是绵绵不绝。
我的心因怀念故乡而黯然伤悲,羁旅的愁绪总是在心头萦绕不去。我夜夜都受思念的煎熬而难以入睡,除非是能做上个好梦,才会得到片刻的安眠。明月正照在高楼之上,还是不要独个儿靠在栏杆上罢,我本想借酒浇愁的,谁知酒喝下去,都变成相思的眼泪了。

【赏析】范仲淹一代名臣,德高望重,勋业卓尔,正气凛然。他的那些绮丽哀怨的词,像这首《苏幕遮》和下一首《御街行》。写的是儿女柔情吗?还是用了比兴的手法,借绮语来寄托忧国忧民之思呢?这确是使一些评词者困惑的问题。比如黄蓼园评此词就说:“开首四句,不过借秋色苍茫以隐抒其忧国之意。‘山映斜阳’三句,隐隐见世道不甚清明,而小人更为得意之象;芳草喻小人。”而析其所抒之情,则谓作者“忧愁若此,此其所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矣。”(《蓼园词选》)我们认为这样析词,求之过深,未免牵强附会,也把范仲淹看得太道学气了。人的感情本复杂多样,未必处处都要板面孔,作微言大义,何况词在北宋,一般都还不作为表达严肃内容的文体。张惠言以为“此去国之情”(《词选》),倒说得比较中肯,也就是说这只是一首抒写自己离乡去国之别情的词。
上阕写景,借景暗示远别之情。“碧云天,黄叶地。”先俯仰高天大地,从宏观角度为秋景设色,大笔挥洒,很有艺术概括力。所以后来王实甫《西厢记》就用作“长亭送别”时莺莺的一段精彩唱词的发端。“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接写地面景色,由近及远,绵延至于水边。“秋色”于此点明。从水波上蒙有一层带寒意的雾腾腾的水汽画出秋波浩渺的景象。“寒”字“翠”字,又从感觉和视觉上加深了对清秋季节特点的渲染。“山映斜阳天接水。”这是远景了。峰峦被斜阳映照着,点明时近傍晚,也使下阕写夜来情景不显得突兀。天水相接,不仅使画面意境旷远,更把眺望的目光引向视野的尽头,所谓望断秋水是也。所以下句能更进一层借景物抒别情,作奇想奇语。“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古诗曰:“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饮马长城窟行》)芳草与离情别绪相关,实已成诗歌中的传统意象。所以李煜词也说:“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芳草延伸万里,所思故土也正遥远。草木无情人有情,“无情”二字正启后半阕多情伤感文字。芳草生长,纵然遥远,也不能“更在斜阳外”啊!此所谓诗趣,非关理也。
下阕抒情。“黯乡魂,追旅思。”揭出全词主题:因远离故乡而哀伤,羁旅之愁时刻萦怀。将上阕末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的感情内涵和盘托出,“过片”极有章法。接着就说自己因离恨而夜间睡不着觉。但作者深谙词的语言特点,总不肯作一直笔,却从能睡去说:“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好梦不言而喻,是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了。可是好梦毕竟是可盼而不可求的。眼下只能是羁旅孤凄,以酒浇愁,高楼独倚,望月兴叹了。“明月楼高休独倚。”明月楼头又是表达相思的传统意象,如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这类诗不胜枚举。用自我规劝语式,以见良宵美景勾起离情之苦不堪忍受。“独倚”二字交待清自己孤寂的处境。这句又补明上阕中诸景,也是高楼眺望之所见。“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结语巧思独运,九个字说尽愁绪难排,极富艺术魅力。“酒”为遣愁,“泪”却难遏,都因“相思”入骨。李白“抽刀断
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自是诗语;范仲淹此句
凄恻消魂,婉曲入妙,则是典型的词语了。

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②,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③,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④,谙尽孤眠滋味⑤。都来此事⑥,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
①香砌:“砌”就是台阶,用“香”字形容,表明台阶的周围有花木。
②真珠:同“珍珠”。
③练:白色的绸。
④攲:倾斜,这里是斜靠的意思。
⑤谙尽:尝尽。谙,熟知。
⑥都来:算来。此事:指别愁离恨。

【语译】叶儿纷纷下坠,飘落在周围有花草的台阶上,夜一片寂静,可以听见带寒意的瑟瑟声。卷起珍珠帘子,玉楼是那么空荡荡。天宇微茫,银河已倾斜低垂,与远处地面相接。每年今天夜晚,月光都皎洁得像白色丝绸,而亲人总是远在千里之外。
愁肠早已寸断,想借酒以求一醉也没有办法了。再说喝酒又有何用?酒还未落肚,先就化为泪水了。以一盏油将尽的忽明忽暗的灯为伴,独自彻夜地靠在枕头上不成眠的滋味,我是太熟悉了。看来这种离别之苦,无论是眉头心上,都是没法回避得了的。

【赏析】这也是一首抒发别情的词,与上一首《苏幕遮》是同时之作也难说。因为两首词所写的环境、季节和主题,有些说法如酒入愁肠化泪,以及上阕写景引出人在千里外、下阕抒别离之苦情的章法等等,都十分相似。
上阕分两层写秋夜景物。一层从听觉上写,一层从视觉上写。先说“坠叶”,知为秋季,草木摧败零落,其意萧条,与“夜寂静”的环境气氛彼此烘托。因为寂静,所以才听得见细微的声音,从声音中可分辨出那是树叶不断地飘落在阶台上。可知首句也是听中所得。“寒”点秋;“碎”字紧扣“纷纷”,同时都写声音给人以孤寂凄凉的感受。然后转入写楼中所望。晚间安寝,通常都低垂帘幕;现在愁思难寐,故卷帘眺望夜色。“玉楼空”是说亲人不在,楼中显得空旷寂寥,写感受,也暗示不眠的原因。接着是眺望所见,天色微茫,银河低倾,又暗示夜已残,时已久;而隔断双星的银河,更增自己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感慨。末了写到明月,这与离情别恨最相关的景物。“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谢庄《月赋》有“隔千里兮共明月”之句。前人诗中,以白练喻江水、飞瀑者多有,如谢朓诗“澄江净如练”(《晚登三山远望京邑》)、徐凝诗“千古长如白练飞”(《庐山瀑布》)等等,今用以比月光之洁白明亮也恰好,所谓月光如水是也。从“年年今夜”等话看,好像时值中秋,明月该是圆的。月圆而人不圆,所以对月而兴“人千里”之叹。“长是”二字又加重了分量,说明如此之离别,已成常事;或者竟已一别多年了。末三字既明确交待人分两地,千里相隔,下阕就可直接转为抒写内心别恨了。
“愁肠”三句与《苏幕遮》中“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虽同一机杼,造句却更多曲折。(一)因愁思难禁,想借酒求醉;这一层意思不言可知,故省去。
(二)从传统形容愁思的代词“肠断”或“断肠”上做文章,将虚夸之词指实,说肠既已断,即使想喝酒也喝不成了。这话就成了痴语,而痴语也就是情语。这一层出了新意。(三)然后再退一步说,即使能喝,也无济于事,因为“酒未到,先成泪”,用“未”用“先”,又比单说酒化泪更甚更曲。词称“曲子”,自然是“歌”的“曲”,但又何妨同时当作“曲折”的“曲”来理解,因为与诗相比,语言表达上更为婉曲,自是词的特点。然后写不成眠,独个儿靠在枕头上,对着荧荧一点青灯,整夜地受着苦思失眠的熬煎,这滋味真是尝够了。“残灯明灭”照应前“银河垂地”,说夜将尽。“谙尽”应前“长是”,“孤眠”应“玉楼空”,用词都极严密。同时也把上阕所写夜闻落叶坠阶声、卷帘眺望星光月色等等,都连成一气了。结尾不借他物、无所依傍地直接说此恨难以排遣。这看似容易,但要说得好,实在比肠已断、酒成泪之类的用巧更难,更须上乘的语言功夫。所以后来李清照作词,也本其意而说:“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王闿运说:“‘都来’即‘算来’也。因此处宜平,故用‘都’字,究嫌不醒。”(《湘绮楼词选》)解说是对的,“究嫌不醒”的话,近乎苛责。“都来”即“算来”,诗词中用得很普遍,非此词独有。如冯延巳《谒金门》词:“年少都来有几?自古闲愁无际。”欧阳修《青玉案》词:“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范成大《念奴娇》词:“人世会少离多,都来名利,似蝇头蝉翼。”杨万里《过白沙竹枝歌》:“耕遍沿堤锄遍岭,都来能得几生涯?”等等。总之,此词是情景俱佳的名篇,与上一首同为范词的代表作。
范仲淹尚有《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首,被词史研究者认为是“豪放派”词的先声。词写“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边塞风光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戍边情事。欧阳修称其为“穷塞主”词。此本不选,可见彊村划分诗词界线甚严,特重词之婉约传统,尤其对北宋词,更把“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之作,全都摒弃在外。所以连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也没有收录。这算不算一种保守态度,自可讨论。但我们却由此可以看出占主体地位的词作的风格特点,在宋代的发展脉络。

张 先 千秋岁(数声鶗鴂)

张 先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①。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②。
莫把幺弦拨③,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④。
【注释】
①鶗鴂:鸟名,亦作“鹈”、“鶗鴂”。通常认为就是子规、杜鹃;也有人认为是伯劳鸟,非杜鹃。芳菲歇:花儿凋谢。芳菲,花香。《离骚》:“恐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②永丰:洛阳的坊名。永丰柳,泛指杨柳。白居易《永丰坊园中垂柳》诗:“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③幺弦:孤弦,声细的琴弦,泛指琴弦。语本陆机《文赋》:“犹弦幺而徽急。”
④凝残月:一作“孤灯灭”。

【语译】不时地传来几声杜鹃鸟的叫声,又在报告说:花儿都将落尽了。我惋惜春天的逝去,还特地折了几枝残花来细看。这正是微雨如丝,狂风肆虐,梅子青青的时节。荒园里的垂柳,无人过问,整天飞絮如飘雪。
还是不要去拨弄孤独的琴弦吧,那琴弦能弹出我心中深深的怨恨。苍天永不会衰老,此情也难以断绝。我的心恰似双重丝网,中间打着千千万万解不开的结。夜已经过去了,东窗外尚未发白,天边还凝着残月。

【赏析】这是一首爱情相思的怨词。在张子野词中是抒情比较直接和浓烈的作品。即使如此,词的前半首仍是借伤春来寄托自己失去幸福时光的幽怨情怀,只是到后半首,才说出相思的主题。
《离骚》写到禽鸟、香草,都有寄托,此词也有。“芳菲”既说芳草香花,是春天的代表,也可认作是词人曾经有过的一段美好幸福生活的象征。所以词的发端就用《离骚》句意,使人能从更深的层次上去领会春光别去所寄托的自身遭遇的感慨。“又”字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可知这样的失去已非止一次。从枝条上摘取来残留的花朵,以行动细节写出自己对春残的惋惜,其景其情,可悯可悲。“雨轻”二句,能抓住季节特点,可看作是“芳菲歇”的原因和结果。暮春时,多细雨如丝天气,而风又往往狂暴,花本怯弱,怎禁摧残?从寄寓上说,也许可比人之遭际,惠爱少而折磨多,无力抗拒命运的不幸。杜牧因所爱的姑娘嫁了人,有了子女,而作《叹花》诗说:“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此词中写“梅子青时节”,当也有这种芳华已晚的惆怅和酸楚。柳已飞絮如雪,正是春将尽的景象。这里借用了白居易的诗意。白诗怜惜“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永丰柳无人过问,刘永济说:“如此婀娜之柳,乃在荒园无人知之地,岂不可惜!”(《唐人绝句精华》)词人大概也因钟情女子处境寂寞,过着年华虚度、红颜空老的生活而有同样的感慨。
下阕直接抒情。词说,还是不要去拨弄那琴弦吧,因为心有所怨,必流露于指下,则琴声也必幽怨如诉,所以弹琴非但不能排遣愁绪,反而更易引起内心的痛苦。用自我劝阻的话来说,增强了感情的力度。那么又因何而“怨极”呢?下面说的“情难绝”便是答案。这三个字像是光源,一下子把全词照亮了,使我们知道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词和前阕写惜春情景中的寄托,也就是所谓点题。原来是爱情悲剧。上冠“天不老”三字,更把传统意象与现实感受融合了起来。汉乐府《上邪》中有“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等语,写的正是情难绝心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有“天若有情天亦老”句,则是极言有情人不堪忍受别离之苦。这些意象都被随手借来以强化这一主题。“双丝网”之喻,也是民歌谣谚中惯用手法,比如“明灯照空局,油燃(悠然)未有棋(期)”、“藕(偶)断丝(思)连”等。这里的“丝”同样有谐音“思”的用意在,所以才特别说“双丝”,以暗示彼此都思念着对方。以丝线之“结”喻情结,说心中有无数解不开的“结”。这样把“情难绝”的心理状态进一步写出来了。至此,抒情已足,末了以景语作结束,融情入景,借景写情,特能宕出远神。“夜过也”,以表明后阕所写都是夜间情思,以及怨极思多造成的通宵无寐。“东窗未白凝残月”,一方面是说曙光未露,残月在窗,另一方面也可看作是词人黯然感伤的心境的折射,我们仿佛可以听到词人的叹息:此生亦如五更残月,唯茫茫黑夜为伴。最后三字,一本作“孤灯灭”,虽亦情景凄楚,但不如“凝残月”神韵之悠长蕴蓄。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张 先
哀筝一弄《湘江曲》①,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②,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③,玉柱斜飞雁④。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⑤。
【注释】
①弄:奏乐。
②十三弦:唐宋时教坊所用之筝均十三弦,唯清乐用十二弦。
③秋水:喻双目清澈明亮。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
④玉柱斜飞雁:筝上系弦的玉柱斜列如雁飞成行。
⑤春山:喻女子的眉毛。《西京杂记》谓卓文君“眉毛如望远山”。

【语译】弹起音色哀怨的筝,奏一首《湘江曲》,一声声,把湘水绿波荡漾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纤细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来回拨动,用心传达出内心的怨恨。
面对筵席间的宾客,她眼波缓缓流动,筝柱斜列着,如飞雁成行。弹到最伤心的时候,她那像春山似的两道黛眉,就低垂下去了。

【赏析】这首词写一个弹筝女子的一次演奏,并通过对演奏的描述来表现她的幽怨情怀。
《菩萨蛮》词调不长,才八句,上下阕各四句,两句一换韵,自成一小节,全词四小节,词就据此结构内容。先说弹什么曲和曲写什么。“一弄”就是“一弹奏”的意思,如王维《秋夜曲》:“银筝夜久殷勤弄。”“《湘江曲》”顾名思义,曲子是描写湘江和湘江故事的。所以从湘江之景(“湘波绿”)说起。对景,用“写”字,是描画的意思。鸣筝声声,能令人立即联想起湘水绿波荡漾的情景,仿佛把境界全画出来了。以“写尽”二字,见筝曲之妙。这还是浅一层。再两句就深一层,由景而情了。写弹筝也必定要写弹筝的人,是文士、僧人还是女子在弹。这是不一样的。写人写什么?从听众的视角看去,无非是手指和面目表情,因为是弹奏者。拨弦的手指是浅一层的,先写;反应内心的面目表情是深一层的,下阕专写。“纤指”,其为年轻秀媚的女子,可以想见。“十三弦”,是其所弄之筝,也可以揣测到她大概是教坊中的乐伎,因为当时教坊所用的筝,都是十三弦的。以湘江为题的乐曲,总涉及湘妃故事,而湘妃正是泪染斑竹、怀抱“幽恨”的怨女形象。写恨用“传”,又著“细”字,使人体会到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细微感情变化,她都能凭藉筝声一一传出。这“幽恨”既是乐曲中所包含的情绪,也是弹奏者自己身世遭遇的心声,两者已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下阕的重点转到写女子的演奏神情。“当筵”,交待清这次弹筝是席间对宾客的表演。以“秋水”一词代目,恰好有传神的效果。双眸明澈如秋水,其人之聪慧灵巧,不言可知。而“慢”字,既写出从容专注神态,又画出其人柔和而能自重的性情。接一句“玉柱斜飞雁”写筝的形状,有点像运用电影镜头的剪接技巧,让我们因此看出弹者的目光眼神缓缓地在筝面上左右移动。写筝,上阕提到弦,这里就说柱。一弦一柱,十三根玉柱在筝面上斜着排列得很整齐。以“飞雁”为喻,犹言“雁行”、“雁序”,故筝柱又称“雁柱”。作者另有一首《生查子》词曰:“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亦是佳作。末尾,镜头转为特写,乐声越来越悲,凄婉得令人不忍再听。随之,弹者的眉眼也越垂越低,不敢仰视宾客。“断肠”与前“幽恨”照应,又是感情的高潮。曲与心通,寄托在焉。起用“湘波”,结用“春山”,却是不同的虚像。而弹者“弹到断肠时”难以自遏的感情波澜,也必然冲击着全神贯注的听者的心扉。虽然因其低垂黛眉,我们看不见她那双秋水般的目光,但不难想像,当此时刻,她的眼眶中必已滚动着晶莹的泪水了。沈际飞评曰:“‘断肠’二句俊极,与‘一一春莺语’比美。”(《草堂诗余正集》)黄蓼园则曰:“写筝耶?寄托耶?意致却极凄婉。末句意浓而韵远,妙在能蕴藉。”(《蓼园词选》)都赞这结尾两句,是说得不错的。

醉垂鞭(双蝶绣罗裙)

张 先
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①,闲花淡淡春。
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②。
【注释】
①不深匀:不浓抹。
②衣上云:穿着一层云彩;以云为衣。

【语译】她穿着一条绣有双飞蝴蝶的罗裙。在东池的一次宴会上,我初次见到了她。她脸上只轻敷着一层薄薄的胭脂花粉,就像春天里随处开放的花朵,有着一种清淡素雅的风韵。
细细看去,她全身无处不可爱,大家都称道她细柔的腰身好比弱柳临风。昨天傍晚,当乱山已暮色苍茫的时候,她忽然来了,好像仙女身上披着一层轻柔的云霞。

【赏析】这首词有点像一幅肖像画。画的是谁呢?从作者在宴会上见到她和众人对她评头品足来看,应仍是一位年轻美貌的教坊艺妓。只是画是静止的,而词的描写却是流动的。
词的结构,层次分明。从描绘人物形态看,先穿着(“绣罗裙”。以“双蝶”点缀,象征性与说“双鸳鸯”同),再妆饰(“朱粉”。以“闲花”作比,形容她淡妆轻抹的素雅风韵,恰到好处);然后是身段(先统说“诸处”,后突出“腰身”;以“柳”状其纤细柔软);最后是她风姿气质(谓如云间仙子),步步深入。从时间上说,先写“初见”,后说“昨日”。写初见情景,又分一眼看去的印象和“细看”时的感觉。从“诸处好”到借众人之口夸赞其“柳腰身”,是从一般、总体到重点、特点。由此推测,这位女子很可能还是一名舞姬。写到“昨日”她来时的情景,感受又完全不同了。但仅用了十个字,语言特简省,且一半是用作写环境气氛、背景烘托的。周济评曰:“横绝。”(《宋四家词选》)意谓在连接上文势突兀,出人意表。“衣上云”三字,给人以诸多的联想:《楚辞·九歌》写过“青云衣兮白霓裳”的神灵;宋玉《高唐赋》中有能行云作雨(此词“乱山昏”若作写雨前景象看,也恰极。)的巫山神女;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有“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的幻境,总之,是比作了仙女。李白又有《清平乐》云:“云想衣裳花想容。”此句恰像是此词构思的网:“闲花淡淡春”,“花想容”也;“来时衣上云”,“云想衣裳”也,所以是把这位女子的形象,借传统意象大大升华了。
《醉垂鞭》不是常用的词调,在押韵方法上有自己的特点。它句句有韵,只是以平声一韵为主,间押仄声他韵。词中为主的平韵是“裙”、“匀”、“春”、“身”、“昏”、“云”。但上阕的“宴”和“见”也押韵,是间押的仄声韵;下阕“好”和“道”又是另一个间押的仄声韵,值得注意。

一丛花(伤高怀远几时穷)

张 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①,更东陌、飞絮濛濛。嘶骑渐遥②,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③。梯横画阁黄昏后④,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⑤。
【注释】
①千丝:指杨柳的长条。
②嘶骑:嘶叫的马。“骑”读去声。
③小桡:小桨;指代小船。
④梯横:是说可搬动的梯子已被横放起来,即撤掉了。
⑤解:知道,能。嫁东风:原意是随东风飘去,即吹落;这里用其比喻义“嫁”。李贺《南园十三首》诗之一:“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语译】在高楼上眺望而伤感,苦苦地思念着远方的心上人,这样的事何时才能结束呢?看来在这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爱情更为强烈的了!离愁别恨正牵连着千丝万缕的柳条纷乱不已,更何况东陌之上,垂柳已是飞絮濛濛了呢。我眼前还浮现着你的马儿嘶叫着,越跑越远,一路不断扬起灰尘的情景,情郎呀,你叫我到哪里去寻找你的踪迹呢?
池水溶溶,一对鸳鸯在戏水,这水南北可通,时见有小船往来。雕梁画栋的楼阁上梯子已经撤去,黄昏以后,依然还是独个儿面对着帘栊,望着斜照在它上面的冷清清的月亮。怀着深深的怨恨,我反复思量,我的命运竟不如桃花杏花,它们倒还能嫁给东风,随风而去呢。

【赏析】关于这首词有个故事说:张先曾经与一个小尼姑有私约,老尼姑管教很严,她们住宿在池岛中的一个小阁楼上。待到夜深人静,小尼姑就偷偷地从梯子上下来,使张先能登池岛来阁楼与她幽会。临别时,张先十分留恋不舍,就填写了这首《一丛花》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怀。(《绿窗新话》引杨湜《古今词话》)看来这是出于好事者有意的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细读全篇,不难看出它只不过是一首表现最常见的怀远伤别主题的闺怨词。
词从一个闺阁思妇的角度进行构思。上阕写情郎远去、自己伤别的情景;下阕写别后的寂寥处境及怨恨心态。写景和抒情不像常用的明分前后两截的结构,而是交替使用,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彼此渗透,自然地结合在一起的。
上阕用逆挽倒叙手法,把情人远去后的无限感喟,先写在最前面,以加强感情的程度。李后主《虞美人》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人谓是千回百转后倒折出来的,“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的构意造句,也可如此说。“怀远”之后,再说“离愁”,词的主题已大致可知,至上阕末说出“郎踪”,则词因何而作都交待明白了。说离别使心绪烦乱,顺带写入景物,构思最妙。它不说“离愁恰似千丝乱”,而用“正引”二字,意即“正牵动着”,把情兴景的关系拉近了,似乎心中所感与眼前所见已合为一体。“千丝”,固是柳丝,也是愁思(“丝”谐“思”最常见),主客观息息相通。所以继“正”字之后,下一个“更”字,使前后文意贯穿,把自己的心境完全融入到陌上“飞絮濛濛”景象中去了。杨柳除长条乱舞外,又柳絮四处飞扬,这不但增加了纷乱,又同时象征着韶光易逝,华年可惜,能令人对景而生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叹。柳者,留也。因此古时有折柳赠别的习俗。但人是留不住的。最后才叙出情郎匆匆别去的情景。耳闻“嘶骑渐遥”,眼见“征尘不断”,全神贯注,心随马驰。这正是楼上人柔肠寸断的时刻,其景象也会深深铭刻心头,永难忘却。所以才随之而发出“何处认郎踪”的哀叹。这样正好过渡到下片,写别后的寂寞无聊。
居处临水,所以过片先通过描写她闲看池沼所见寄意。溶溶的水面上有“双鸳”在浮游戏水,这正好成了自身孤独的反衬。水通南北,有小船往来其间,也会引起她乘一叶扁舟而去千里寻郎的幻想。人的心情思绪都隐藏在景物的背后,让读者自己去想像、填充。然后写到自处的环境景况。“梯横画阁”,既点出自己的闺秀身份,又补明上片所写种种皆凭楼眺望所见,与发端“伤高”二字相呼应,章法甚严密。离人最怕黄昏后,至晚,门闭梯横,连下楼散散心也不能。只有独坐空闺了。黑夜无所见,唯有冷月斜照帘栊而已。至于因愁思而不能成眠等等,已不言而
喻了。“又还是”三个虚字用得妙极,很富有表现力,写出了如此等寂寥情景非止一日,几乎夜夜如此,谙熟得已心生厌烦了。无可奈何之夜,只有自悲自怜,深深的怨恨驱使种种念头在头脑中产生,所以才会有结尾几句的奇想。这几句曾“盛传一时”,使作者声名大噪。“永叔(欧阳修)尤爱之,恨未识其人。子野家南地,以故至都谒永叔,阍者(看门人)以通,永叔倒屣(鞋子都穿倒了,极言心情急切)迎之,曰:‘此乃“桃杏嫁东风”郎中。’”(范公偁《过庭录》)居然用其句为他起雅号。又贺裳曰:“唐李益诗曰:‘嫁得瞿唐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一丛花》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此皆无理而妙。”(《皱水轩词筌》)这里提出“无理而妙”四字,颇有意思。李益诗、张先词都写了怨女的奇想痴话。虽则从道理上说,未必真能成立,但从表现感情上说,却是非常成功的。所谓“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沧浪诗话》)。没有现实,没有可能性,却有无尽的幻想、真情和诗趣。杨湜附会词句,坐实其为小尼姑自伤不得嫁人(其实,此词中只是不能“随花飞到天尽头”的意思),反倒限制了此词的诗意。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张 先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①
《水调》数声持酒听②,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③,往事后期空记省④。
沙上并禽⑤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释】
①嘉禾:秀州的别称,治所在今浙江嘉兴。倅:副职。嘉禾小倅,指秀州通判。张先任此职约在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五十二。但题中所言与词中情事不合,故有人疑是时人于词调下偶记其所作之时地,被讹作词题传下来的。
②《水调》:唐大曲名。凡大曲有歌头,词家截之,另倚新声为词调,名《水调歌头》。《乐苑》云:“旧说:《水调》、《河传》,隋炀帝幸江都时所制。曲成奏之,声韵悲切。”
③流景:流年;逝去的岁月。
④后期:日后的约会。记省:记得清楚。
⑤并禽:双栖之鸟。暝:日暮。

【语译】我手持酒杯,一边饮酒,一边听几声《水调》的歌声。人已从午间的醉意中清醒了过来,但心中的愁意却还没有醒呢。我送走了春天,不知春天几时再能回来。
傍晚时,对镜自照,感伤年华像流水似的逝去。以往的事情和日后的约会,都清楚记得,但那又有何用?
成双的鸟儿并栖在沙滩上,暮色已笼罩池面。天上云破月出,将清辉洒向大地,花枝微微摇摆,玩弄着自己的倩影。垂下重重帘幕,密密地遮住室内的灯火,外面的风不停地在吹,人声已开始静寂了下来。明天起来,该能见到吹落的花瓣已铺满小路了。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叹老的词,是张子野的代表作,也是他全部词作中最负盛名的一首。其所以出名,当然是因为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一句出色地描绘夜景的丽辞佳句。伤春词常常借女子身份来吟咏,此则不然,是士人的本来面目,只是在艺术表现上,仍不脱离词的传统的婉约蕴藉风格而已。又伤春词必不离写景和抒情,且多是先写景而后抒情的;当然也有景与情交错,不明显分出先后的。此则又不然,有异于通常结构者是以上片来抒情,却将下片用以写景,而且两者仍结合得非常巧妙,这是作者艺术上高明之处。
“《水调》数声持酒听”,边饮酒,边听曲,好像在享乐,实则为遣愁。《水调》“声韵悲切”,从音乐上说,悲歌倒往往是悦耳的,却未必都能达到赏心的效果。心情本来不好的人只怕更增悲感。酒能醉人,却难消愁闷,所以说“午醉醒来愁未醒”。把愁与醉并举,同用“醒”字而不用“消”,似乎无理而有诗趣,句法俊逸,可联想愁绪也能令人昏昏然而失去常态。接着说出“愁”之由来:伤春亦自伤。“几时回”的诘问,为表达留恋惋惜心情,并不在于答案,因为就季节而言,冬去春回谁不知道。然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就人生而言,青春一去有谁能挽回呢?所以紧接着就说:“临晚镜,伤流景”。“流景”就是流逝的日月光阴。杜牧《代吴兴妓春初寄薛军事》诗:“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词意与之相同,然张先改“晓镜”为“晚镜”自好;向晚临镜而自悲,正见“朝如青丝暮成雪”也。所以又不妨将“晚镜”视作“晚境”之象征。往事如烟,后会无期,徒有当年的情景和许下的誓约还清楚地记得。但这一切除能撩人愁绪外,又有何用?“往事后期空记省”,七字之中,把过去、将来和现在都说到了。一个“空”字,道尽内心的怅惘和悲哀。
上片抒情已足,下片转入写景,所描绘的景物,都从心情黯然者的目光看去,所以也间接而细致地表现了情绪。“沙上并禽池上暝”,住处附近有池沼,晚来见沙滩上有双鸟共栖,这与《一丛花》中写“双鸯池沼”用意相同。由“暝”而入云月花影之夜,境界之优美,堪称绝唱;词人眷恋良宵好景的惓惓之心,于句中透出。王国维云:“‘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人间词话》)说得很对,此句能脍炙人口,为历来所传诵,全得力于这个“弄”字。可以说,它是表现这一境界的唯一的字,想不出有什么别的字可以替代,比如说换成“窥”“乱”“有”等等,都绝不能有同样的效果。张先自己也颇为得意,曾于得句处建了个花月亭。又《古今诗话》记云:“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此余平生所得意也。’”其他诗话也有载,说法略有异同。自此,词人便有了“张三影”的雅号。另外,此句在词中写景也非孤立。先说云移影动,后面再说到有风;这里言花,后想到落红,便不突兀了。重帘遮灯,固为挡风,但写来也给人一种躲进小楼、避开外界纷扰的隔绝感。最后几句点出起风了,但人们都早已闭门阖户,渐渐进入梦乡了,谁也不去理会外面的风声。只有词人自己不能成眠,才倾听着夜间动静,想着经此一夜风吹,不知有多少好端端的花儿要被摧残呢。惜花亦即惜春,仍不脱“伤流景”主题。后来辛稼轩词有“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句,用意相似,只是张词隐约不露,辛词明白说出罢了。

青门引(乍暖还轻冷)

张 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①。庭轩寂寞近清明②,残花中酒③,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④,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注释】
①定:停。
②轩:有窗槛的小室或长廊。清明:指清明节,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③中酒:有饮酒和病酒二义,此为后者,即因醉酒而身体不适。中,读去声。
④画角:军乐;外加彩绘的号角。风吹醒:谓画角在风中吹响。

【语译】天气刚暖和,有时还觉得有点寒冷。风雨吹打着,到傍晚才停止。庭院和长廊都显得格外寂寞。清明节近了,花儿已经残了,饮酒又觉不适,这病恹恹的状态还跟去年一样。
晚风中传来谯楼上凄凉的号角声。入夜后,门户重重关闭,四围一片寂静。加之明月升起时,又将秋千的影子隔着墙头投送过来,这情景教人怎能忍受!

【赏析】这首词借闺情写自己落寞的情怀。情之所由,词中并不具体说明,想来总不外乎惜春伤己,忆旧怀人之类,但写环境对自己寂寥愁闷情绪的触动,却颇为深细幽微。
开头写气候环境,有清明前(称寒食,多风雨)的季节特点,但重要的是它还表现出词人因闲极无聊而对什么都要抱怨一番的心态:乍暖还寒时节,衣着上就穿也不是,脱也不是;整天风雨淅淅沥沥,多么烦人!到傍晚时总算停了下来,却又觉得雨后的庭院廊屋格外的冷清寂寞。清明有踏青郊游的风俗,不少人家都热闹忙碌,自己却只能闷对残花,酒不敢酌,如何会有好心情!这“病”,并不真是头痛发烧那样的卧床生病,主要还是心理上的。“又是去年病”,说明这种振作不起精神来的恹恹病态,去年这个时候也曾有过,可见已是识尽愁滋味了。
下阕写三种境界,循时间先后。前两种从听觉角度渲染气氛,末了用光与影创造效果。“楼头画角”是说城头上谯楼(即鼓楼)中响起了号角声,吹角在傍晚,其声凄凉,易动人悲思。后来陆放翁《沈园》诗也说:“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这里说风声中闻角,更增加了气氛。有人评此句说:“角声而曰‘风吹醒’,‘醒’字极尖刻。”(《蓼园词选》)意谓用字刻意追求新奇。我想,这大概与此句必须押韵有关。用“醒”字,意象生新是其所得,琢刻有痕则是其所失。“入夜重门静”五字接在角声之后,表现一片静寂,其反衬效果尤为明显。悲声能引起感伤,岑寂则令人难耐。这样,过到结句,说出更不堪忍受之景象。“那堪更”三字钩连住前面所写种种,全词的血脉因此都贯通了。明月流光,已足枨触情怀,何况它又把能使人立即联想到青春欢乐情景的鞦韆影子,隔着墙头送到眼前来呢?词的艺术表现力集中在这最出色的末句。张子野真不愧是写“影”的高手!

晏 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①。
【注释】
①“无可奈何”三句:晏殊另有《示张寺丞、王校勘》七律一首:“上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梁园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其中有三句与此词同,只差别一字,即“香径”作“幽径”。

【语译】去年,也是这样的天气,就在这座亭台上,我一杯在手,喝着酒,倾听你为我唱一曲新词。美好的时光太短暂了,犹如西下的夕阳难以久留,也不知几时还会再来。
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眼看着花儿都纷纷零落委地了。只有燕子又飞了回来,好像是过去曾经认识似的。如今,在这落花飘香的小路上,我独自留连徘徊,寻找着失去的梦。

【赏析】晏殊的词,实以这首小令最著名,主要因为有“无可奈何”两句。如“注释”所引,这两句并见于他的七言律中,诗词中都用,可见作者自己也十分满意。
那么,究竟是先有诗、后取而成词呢,还是先有词、后取而成诗,这不容易断定。但偶句在这首词中自好,而在律诗中就不见得怎么出色了。所以论词者说它“自是天成一段词,著诗不得”(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意致缠绵,语调谐婉,的是倚声家语,若作七律,未免软弱矣”(张宗《词林纪事》)。王士禛甚至举此作为诗与词分界中能代表词的特色的例句。(见《花草蒙拾》)可见佳句也还得置于全篇之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妙处。
“一曲新词酒一杯”,词的首句,说者也有不同的理解。它究竟是眼前事呢,还是去年事,或者竟是去年与眼前都有同样的事?我们认为它说的是往事。第二句中“去年”、“旧”,说的虽然是“天气”、“亭台”,但实在也兼及听曲、饮酒,说它非眼前之事;只是在句法安排上,让它置于发端,以突出往昔的欢乐,其实也就间接地强调了今日的惆怅。眼前事,直到词的末句才说出,可以说是用了一种倒叙的手法。当然,今昔是联系着的,有人说是一种“叠影”。反正有今昔相同的,那就是环境,即天气和亭台;有完全不同的,那是人事,去年饮酒听曲;如今独自徘徊。一二句都用上四与下三排比或自对的形式,句法潇洒,且增强了两句相关的感觉。因为是说物是人非,所以接第三句就十分自然。“夕阳西下几时回”与“送春春去几时回”用意相似,都为表现惋惜与感慨,是不必对诘问作出回答的。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诗句,词即借用其意。所以夕阳西下是否当时实景并不重要,写此句主要还在借景抒发内心对好景短暂的留恋和良辰难再的感叹。
下片“无可奈何”一联之妙是多方面的。从对偶来看,自然工巧。历来多有赞语,如杨慎曰:“‘无可奈何’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词品》)卓人月曰:“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词统》)等等。从诗意蕴含来看,也耐人寻味。“花落去”,是惜花,也是惜人,也许就暗示去年唱“一曲新词”的那位,是说她终不免“春去秋来颜色故”呢,还是别有所指,这只能凭我们的想像了。“燕归来”,则暗示人不归,这又增加了人事难料的感触。词人面对这无情的现实,除了“无可奈何”外,大概很难再找出别的词来形容心情了。所以贴切自然。说“似曾相识”,也许是想到燕子曾是去年此地欢会的见证者,所谓“旧事飞燕能说”,那么,燕子对今昔的变化也该感到惊讶罢!总之,为人留下不少想像的余地。从两句连接上下文来看,也特别自然紧密。“无可奈何”句很像是对“夕阳西下几时回”的答复。因为日落与花落的象征意义完全一致,而这种事情谁也奈何不得。“花落去”与末句“香径”相关;“燕归来”又自然逗出个“独”字。词人此时追寻旧梦、怅然若失的情景,在最后点出,因为有了前面的种种描写,反面显得更加情意缠绵、韵味悠长了。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晏 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①,等闲离别易消魂②,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③。
【注释】
①一向:同“一晌”,片刻,时间短暂。
②等闲:平常,轻易。
③“不如”句:元稹《会真记》中崔莺莺诗:“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怜取,去爱。

【语译】一年光阴片刻就过去了,人的一生是很有限的,离别已成常事,却最容易让人忧伤不已。所以无论饮酒听歌的筵席多么频繁,还是尽情享受别推辞吧!
待到人分两地,面对满目山河的阻隔,心中苦苦思念远方也枉然了。再遇上风雨落花时节,就更要伤春不止了。所以还不如趁现在好时光,对眼前的人多给些爱怜!

【赏析】这是一首感叹人生短促、离别太多,劝人及时行乐的词。词不记某人某事,也不写特定的情和景,所举情事,都是带普遍性的,用以明理而已。语言浅近畅明,颇有乐府民歌的特色。
先说光阴倏忽,人生有限,再进一步说离别在现实生活中已成常事,两者加在一起,便使人更易生离愁别恨,如古人所言“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因为对多情的离人来说,分别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实在太大了。推理的结果,便是有酒当醉,有歌当听,趁现在老病未至、盛筵未散、佳人未去之际,快快抓住机会,及时行乐,所以说“酒筵歌席莫辞频”。
下片是上片稍变换角度的发挥。词人说与其别后苦思,春去伤感,倒不如把这一份感情都用在眼前伴你作乐的人身上。意思仍是劝人及时行乐,只是从饮酒听曲说到爱怜用情,是进一层的写法。“满目山河”,是说阻隔重重,相见无望。在“念远”之前,加一“空”字,表明了词人的看法;到那时,苦苦思念也是徒然;同时也为末句“不如”先垫上一笔。“落花风雨”,最能令人感触身世遭遇,因而伤春伤己;著一“更”字,便与上一句词意相连。末了之“眼前人”,大概也就是“酒筵歌席”上陪坐劝酒、唱歌助兴的舞妓歌女之流。观词句的说法和语气,也符合她们的身份。“怜取眼前人”,虽用前人成句,但“眼前”二字,也道出了词人在此词中的着眼之点,强调了词的主题。词所表露的及时行乐思想,是典型的封建士大夫意识,这是毋庸讳言的。

清平乐(红笺小字)

晏 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①,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②,绿波依旧东流。
【注释】
①鸿雁、鱼:传说雁、鱼能传递书信。
②“人面”句:孟棨《本事诗》记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语译】蝇头小楷写在红色信笺上,把平生的心事尽情诉说。大雁高飞在云端,鱼儿潜游在水中,听说它们会传递书信,却难以将我这番情意捎给远方,只令我惆怅不已。
夕阳斜照在西楼上,我独自倚楼眺望。远处重重的青山,恰好正对着楼头的帘钩。我怀念的人儿如今也不知在什么地方,只有那流水依旧荡漾着碧波向东流去。

【赏析】这首词是怀人之作,怀念的对象当是词人情有所钟的女子。看来他们曾有过一段恋情,但时过境迁,彼此分离了,除了相思相忆外,不会再有什么结果,可以说也是个爱情悲剧。
上片说自己想写封情书寄给对方而不可能。“红笺小字”,是为女子写信,且其中必有私情密语,这可以从纸张、字体推测而知。果然,这还不是一封三言两语的短简,而是“说尽平生意”的长信。所谓“平生意”,乃表明所述种种,皆出于真诚,能相遇相知是平生最大慰藉。然后转折说,虽有“鸿雁在云鱼在水”,却不知如何才能托鱼雁捎去这封情书,让她知道我的这番心意。因而感到万分惆怅。“鸿雁”句说得很灵活,是因为雁鱼高“在云”、深“在水”,所以才“难寄”呢,还是别有“难寄”的原因,使“在云”、“在水”之雁鱼也无能为力?我以为这倒不妨随心领会。但“此情难寄”是确定无疑的。原因大概不止一端,不必都交待得很清楚,如下片所言“人面不知何处”,当亦其中之一吧。“惆怅”二字,说出“此情难寄”时的心情,同时这种心情,也涵盖了下片。
下片就写自己独自倚楼,相思相望的情景。“斜阳”会给有愁的人造成颓伤的心境,何况又是怀远苦思的人在“独倚”时所见。杜诗有“落日在帘钩”之句,此言“遥山恰对帘钩”,其实也就是楼头眺望之处正对着“遥山”的意思,暗示意中人已被遥远的青山重重阻断,重逢无望。故下接一句“人面不知何处”,恰好令人联想到崔护题诗时那样的惆怅心情。结句“绿波依旧东流”,也与崔护诗“桃花依旧笑春风”异曲而同工。大概词人与这位女子以前也曾同赏过这绿波荡漾的流水吧。如今水阻山隔,只会对景而感叹年华似水,“逝者如斯”,此情亦将如绿波之东流,无穷无尽。

清平乐(金风细细)

晏 殊
金风细细①,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栏杆。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注释】
①金风:秋风,秋季五行属金。

【语译】尖细的秋风吹得梧桐树的叶子纷纷往下掉。初次品尝这碧绿的美酒也不知深浅,一喝就醉了。在小窗下,头一着枕,就呼呼大睡起来。
秋已深,紫薇花、朱槿花都已开残,斜阳返照在栏杆上。这是双飞的燕子将要回到南方去过冬的时候了。昨天夜里,我感到房中的银屏已微微透出了寒意。

【赏析】这首词写秋景,人在其中。秋风萧瑟,草木摇落,人就不免有寂寥之感;人有愁绪,遇秋则所感受到的只是衰败迟暮景象。情与景彼此相生,紧密结合。词意温婉蕴蓄,表述极有分寸。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风非飞沙走石的狂风,只不过是“细细”吹过的秋风,然而却有严峻肃杀的威力,吹得梧桐叶纷纷坠地,窸窸之声,清晰可闻。以“叶叶”接“细细”,叠字用得很妙。能在室内听到窗外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的人,该不会是正在劳心劳力或弦歌自娱的人吧,可以肯定他正处于寂寞无聊的境况之中。这就是虽作景语而人在焉。既无聊,不如饮酒。“初尝”,当是说绿酒乃新酿而成,因为秋天收获了黍秫,可以酿酒。当然也不妨理解为以往并不沾酒。反正是不知酒力之深浅,故“易醉”。醉则于小窗下一枕就卧;卧则昼梦沉酣,遂久游
黑甜之乡。写来仿佛悠闲自得,但联系前两句仔细寻味,仍不难从其表面闲适的背后,体会到那是一种孤居落寞的心情。
下片所写,可视为酒醒之后的情景。紫薇、朱槿,夏秋间开花,其时秋既深而花已残。它们当是种植于窗外栏杆旁的,见到时正处于落日余晖之中。总之,入目也是衰暮景象。“斜阳”与前面的“浓睡”相呼应。先是听到,然后看到,最末写感觉到。结尾两句即从季节气候上说。不直说深秋季节,而说“双燕欲归时节”,这“归”,不是归来,是归去,去往温暖的南方过冬。燕子能双双飞去,而自己却只能独自留在这儿,等待着风霜冰雪前来肆虐。“欲归”是尚未归去,是因感受到气候渐趋寒冷而想起的。因自身的处境而羡慕燕子的归宿,或因燕子有归宿转而想到自己处境的人,其心绪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以“银屏昨夜微寒”一句作结,说得很有分寸而含蓄,它带有前瞻性,能使人想到“昨夜微寒”是来日大寒的开端,往后的日子将一天比一天更冷落、更无聊、更烦愁。所以,这“微寒”不但是生理感觉上的冷暖,也是心理状态上的;它有夜间更感到寂寞孤单、冷冷清清的意思。

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晏 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①。
闻琴解佩神仙侣②,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③,烂醉花间应有数④。
【注释】
①“长于春梦”二句:白居易《花非花》诗:“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②闻琴:用卓文君事。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声挑之,文君夜奔相如。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解佩:江妃二神女,游于江滨,逢郑交甫悦之,遂解佩玉赠之。见《列仙传》。神仙侣:喻幸福的伴侣。
③独醒人:《楚辞·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④数:定数,气数,注定的命运。

【语译】燕子和大雁飞走以后,黄莺也回去了。仔细算来,虚浮不定的一生中所遇到的事情真是千头万绪。相见的欢乐比一场春梦又能长多少?分离倒像被吹散的秋云,再也无处寻找了。
就像听琴声挑动而彼此心心相印,或像以玉佩相赠表深情的神仙般的幸福伴侣,一旦要离去,即使扯断罗衣,怕也挽留不住。奉劝你不要像独自保持清醒的先贤那样太认真了,还是在红巾翠袖群中喝个酩酊大醉,大概这是命中注定的罢!

【赏析】词的主题也还是感叹往事如梦,欢乐短暂,恩情难久,劝人及时醉酒行乐。不过字里行间,颇有不满于现实的牢骚意味。
先说繁华易过。“燕鸿过后莺归去”,是借季节改换,候鸟相继飞去,来说世事人情由盛至衰的变化。人经早年欢乐之后,渐入晚岁悲凉境地,这正好比过了青春、盛夏、接着而来的便是万物凋谢的秋冬季节。燕子、大雁、黄莺都归去了,留下来的只有对往事的回忆:“细算浮生千万绪”,经历过的事情倒是不少。但其中足使自己铭记在心的好事,也不过像一场春梦那样,十分短暂。而一经风流云散之后,无论事或人,要想再找回来,却是不可能的了。化用白居易诗成句,改易数字,变特定的比喻对象为普遍性的人生哲理,偶句仍工丽而多致。“春梦”比往昔事,“秋云”借眼前景,都不离首句所写。
下片着重写人情,写男女间的恩爱,这也同样难以持久。“闻琴解佩神仙侣”,用的是熟典,但说得也相当灵活。因为无论是“闻琴”的卓文君,或“解佩”的湘水神女,都不曾有过“挽断罗衣”的事。这不过是词人用来强调“留不住”的一种形象化的说法。但就表达两情不能持久的意思来说,用典却又是恰当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虽结为夫妻,但后来却有见异思迁事,故李白有诗说:“一朝将聘茂陵女,文君因作《白头吟》。”(《白头吟》)郑交甫虽有受江妃青睐、解佩相赠之幸运,但转眼却又失去了神女,连玉佩也保不住。由此看来,词人借以发恩情难久的牢骚也是有理由的。最后,词人作奉劝世人语,我们更能从中体会到有一种不满现实的愤激情绪。所谓“莫作独醒人”,言外之意,你若要学屈原那坚持“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生态度,那就只好去投河了。所以词人说,还不如“烂醉花间”就认命算了!由此看来,那些消极颓伤的话中,未必没有一点积极可取的思想内核在。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

晏 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①。重头歌韵响琤琮②,入破舞腰红乱旋③。
玉钩栏下香阶畔④,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⑤,点检如今无一半⑥。
【注释】
①玉真:玉人,称美丽的女子。真,神仙。
②重头:曲家术语,词调中上下阕句式。声韵完全相同的叫重头。琤琮:玉的撞击声。
③入破:曲家术语,乐曲至繁弦急响时,谓之入破。
④玉钩:喻弦月。往往夕阳西下前,弦月已在天上,故“玉钩栏下”即新月悬挂的栏杆下。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诗:“始见东南楼,纤纤如玉钩。”又白居易《三月三日》诗:“指点楼南玩新月,玉钩素手两纤纤。”
⑤赏花人:实指欣赏歌舞者,诗词中多以花喻舞妓歌女,用法与上一首中言“花间”同。
⑥点检:犹言算来。

【语译】池塘的水碧绿澄清,风吹来微暖惬意。初次见到佳人的情景我还记得:她叠唱曲子的歌喉,犹如玉声清脆,舞到繁音促节处,腰肢如一团红色的旋风。在纤月初上的栏杆下、芳香弥漫的台阶旁,我喝醉酒后,不知夕阳已将西沉。当时与我在一起赏玩歌舞美色的人中,如今还活着的,算来连一半也不到了。

【赏析】此词亦写今昔之感。上片回想当年初识佳人,观赏其美妙歌舞的欢乐场景;下片慨叹如今旧友零落过半,自己唯借酒浇愁而已。
先写环境,是人事发生的背景。“池塘水绿风微暖”,可知当时正是春天。写春天而不言桃杏燕莺、垂柳飞絮,却淡淡着笔,只说水绿风和,取景颇有考虑。作为记忆中初次与“玉真”见面的背景,已将这位妩媚的乐籍中女子烘托得如同凌波仙子一般。接着,正面描绘她歌喉宛转,舞姿翩跹。两句作骈偶,对仗工丽。刘攽曰:“‘重头’、‘入破’,管弦家语也。”(《贡父诗话》)这里用专门术语成对自好,它给人的感觉是:观赏者既是行家里手,则其赞技艺高超的话必可信。同时句中还运用双声叠韵词来增强表达效果:“琤琮”,喻歌声之悦耳,用双声词;“乱旋”,状舞腰之炫目,用叠韵词。都是着力描绘,故有声有色。如此反跌如今之寥落境况,自能形成较大的反差。
下片写自己此时的行径心态。先说喝醉了酒,所以忘记了时间的早晚,以至不知不觉间已是新月在天、红日将沉。栏杆下、香阶畔,暗示本欲赏春景以解愁闷,谁知心有怨恨,酒不能消,反而醉倒其间。末了两句才说出醉酒的原因。“当时”“如今”也与上片之“记得”一样,所写之事是昔是今,交待得清清楚楚。“赏花”,如“注释”中所说明的,实即赏佳人、赏歌舞。这也补明上片所写的情景,是当时与许多朋友一道共赏的;可知是酒筵歌席上的事。往年的欢乐已难追寻自不必说,当时的旧友,如今竟也死了大半,这就难免不令人枨触万端,悲从中来;词人“烂醉花间”,良有以也。杜诗有“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之句(《赠卫八处士》),张宗则曰:“东坡诗:‘尊前点检几人非’,与词结句同意。往事关心,人生如梦,每读一过,不禁惘然。”(《词林纪事》)可知词写出了许多渐入晚境者所共有的感受。

木兰花(绿杨芳草长亭路)

晏 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①,年少抛人容易去②。楼头残梦五更钟③,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④。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注释】
①长亭路:送别的路。古代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白帖》)。
②年少抛人:人被年少所抛弃,言人由年少变为年老。
③五更钟、三月雨:都是指思念人的时候。
④一寸:指心。千万缕:指相思愁绪。

【语译】离别的路上已见杨柳青青、芳草萋萋。青春年华最容易抛人而去。好梦惊醒时,楼头正响起五更的钟声,三月的雨使花底落红点点,惹人离愁难禁。
无情人不会像多情人那样痛苦,我一寸心竟化作相思愁绪千丝万缕。天涯地角虽然遥远,也终有到头的时候,只有这相思呵,竟无穷无尽、无时无处不在。

【赏析】这是一首写离别相思的词。前半先叙清因别离而相思的事;后半则专写离情之痛苦、相思之无穷。
“绿杨”二句的意思是明白的:当时送别你、彼此分手的“长亭路”上,如今“绿杨芳草”,春意已浓;然而春草年年绿,行人归不归呢?要知道时光不待人,“年少抛人容易去”啊!“年少”一词有两种用法:(一)指人,“年少”即年轻人;(二)指年龄,“年少”即青年时期,犹言青春。这里是后一种用法。但也曾有人误解为前一种用法,大概是因为前面说“长亭路”,后面接“抛人容易去”,遂以为离去之人是一位少年郎,他轻率地走了,于是就将全词理解为“妇人语”了。(见赵与时《宾退录》)其实,“年少抛人容易去”就是人生易老的意思,是别后伤春的话,与离去者是男是女并没有什么关系。“楼头”二句是说自己别后的思念,选择了两种最能引发离愁的时刻和场景,用由名词连缀而成的无谓语句式组成对仗,如同律诗的中二联。(《木兰花》词调共八句,用整齐的七言,颇似七律;所不同者,词凡单句都平起,有对无黏;押仄声韵,只三、七句不押。)“楼头残梦”的梦,无疑是与意中人相会的好梦,因被“五更钟”惊破,故用“残”。唐诗曰:“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则离人怨恨五更钟矣。三月多风雨,花枝底下,必落红飘零,此正惹人愁思之时,如杜诗所谓“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也。黄蓼园曰:“‘楼头’二语,意致凄然,挈起‘多情苦’来。”(《蓼园词选》)也就是说,这两句开启了下片的抒情内容。
下片在写法上与上片有明显的不同。首先所用的语言,由文变俗,都浅显明白;抒情也心口相应,直截了当。其次,四句三层意思,每一层都用两两比较的手法来表现“多情苦”这一主题。先说,“无情不似多情苦”,这可以说是一种相反情况的比较。“无情”本来是不好的,但因为不会有思念的烦恼,现在反而教词人羡慕。这一比强调了苦情的难以忍受。其次是“一寸还成千万缕”,这是一种自身不同现象的比较。心称“寸心”,看起来很小,似乎容不下多少东西,想不到现在竟弄出千丝万缕的思绪来。这一比表现了一种百思不得其解的心态。最后说:“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这是相同情况的比较。“天涯地角”是广大遥远的空间;“相思”也是无边无际的,正有其相同之处。词人就用这两者来作比较,特抑彼(“有穷时”)而扬此(“无尽处”),把相思之苦推到了极点。李攀龙赞此词曰:“春景春情,句句逼真,当压倒白玉楼矣。”(《草堂诗余隽》)白玉楼是天上仙境,相传楼成曾邀文章高手李贺前往作记。赞语自难免过誉,但说此词写离愁之苦情真意切,倒是实在的。

踏莎行(祖席离歌)

晏 殊
祖席离歌①,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②。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③。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④。
【注释】
①祖席:饯行的酒席。
②香尘:因落花委地,尘土也带着香气。
③棹:同“櫂”,船桨,指代船。
④寻思:思索,想。

【语译】长亭中设下饯行的酒宴,席上唱起离别的歌。离人已被飞扬着芳香的尘土隔开,还不时地转过脸来看上几眼。送行人的坐骑在丛林间悲鸣,远去人所乘的船随波逐流地消失了。
画阁上黯然消魂,高楼上望断泪眼,唯见斜阳护送着浩渺烟波,直到遥远的天边。无穷无尽的只有离愁别恨,它带着我的浮想飞遍了天涯海角。

【赏析】这又是一首离别相思词。用上下片相同的《踏莎行》来写,结构简单明了:上片写依依不舍的离别;下片写绵绵不尽的相思。上下片开头两句写法很相似:都是四个字的对偶句,用来分述同一件事:上片“祖席离歌,长亭别宴”,“祖席”亦即“别宴”,设于“长亭”将分手之地;席上唱的是“离歌”。下片“画阁魂消,高楼目断”,“画阁”即是“高楼”,也就是居人望行人之处;望到望不见,谓之“目断”;望而不得见,所以“魂消”。这种格调写法,正宜作倚声歌唱之词。
可是,后三句的写法,上下片就不完全一样了。上片都用于描写分别一刹那间的情景。“香尘已隔犹回面”,虽未明言是谁,是我们不难猜到是指“行人”,写其留恋难舍情景;后两句分述送别的“居人”和离去的“行人”,用马嘶、掉转来描写离别的双方和烘托气氛。这在诗赋传统意象中是有过的。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蔡琰《悲愤诗》)、“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櫂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江淹《别赋》)等等。当然,词并非简单的模仿、袭用,如“去棹依波转”就不是写“凝滞”、“容与”,而是说船不停留,很快地随着流水远去、消失了。这使我想起《红楼梦》中的描写:宝玉在秦氏出殡途中,留情于村女“二丫头”,他们才聚即散,宝玉在车上“以目相送,争奈车轻马快,一时展眼无踪”。都是以客观情势的无情来反衬人物的依恋心态。
下片后三句只用一句来写高楼远望所见;末两句则用以直接抒写离愁之无尽。不过,“无穷无尽”、“天涯地角”等语,还是从远望所见景象中联想到的,也是望中之境的扩大。“斜阳只送平波远”一句,王世贞颇欣赏,以为是“淡语之有致者也”(《艺苑卮言》)。的确,“斜阳”,暗示其眺望是从早到晚的;“平波”,正呼应前面的“行人去棹”,望之“远”而波亦“平”;“只送”者,“只见”、“唯有”也,斜阳亦多情也,这句看似平平常常的话,却能借写景而生动地传达出望者的一片痴情、专注、失望、惆怅的情态,所以说它“有致”。

踏莎行(小径红稀)

晏 殊
小径红稀①,芳郊绿遍②,高台树色阴阴见③。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④。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释】
①红稀:花少。
②绿遍:草多。
③阴阴见:隐约显现。
④游丝:春天里小虫所吐的飞扬在空中的细丝。

【语译】小路旁,花已稀少;芳草绿遍了郊原;树丛中高台的身影,隐约可见。春风不懂得应该阻止柳絮的飞扬,让它白濛濛地向过路行人的脸上乱扑过来。
黄莺深藏在绿叶中啼啭,燕子被隔在红色的帘外呢喃,香炉的烟袅袅上升,静静地随着飘荡的游丝旋转。我醉里愁中经历午梦一场,待到酒和梦都醒来时,落日的余晖已映照着深深的庭院。

【赏析】这首词在其所描写的景物间是否另有寄托,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但我们还是先不深求,只将它当作通常的伤春词来读。
上片写外界的春景。头三句说春光渐老,以“红”“绿”指代花、草,说花逐渐稀少了,草已长满郊野;遣词造句,讲究色彩,作必要的修饰,恰到好处。树的枝叶茂密起来,所以远处绿树丛中的高台也只隐约显现。视线由近及远。柳絮本被风吹卷而起,现在反过来说“春风不解禁杨花”,倒像是杨柳的花絮太无情,自己要别枝而离去,春风也阻止不了它,说得颇有诗趣。“濛濛乱扑行人面”,这一句给人造成春光将去的最直接最强烈的感受。
下片换作从室内角度来写春景。仿佛词人怕见到外界春残的景象而引起伤感,故独自闷坐房中饮酒遣愁。然而春将逝去的消息还是微微地透了进来,“翠叶藏莺,朱帘隔燕”二句就含有这层意思;只是莺啼燕语隐隐约约,它们在诉说什么,听不真切而已。“炉香”句为静观所见,写出一种漠然无聊的精神状态。“游丝”紧扣住春天的特征。室内炉香细烟随游丝袅袅飘转,而一缕愁绪当亦于此时萦绕心头。写到最后才出“愁梦酒醒”字样,以明惜春伤怀主题。此时,正夕阳返照,院落深深,一片好景难留、黄昏将临景象。沈际飞曰:“结‘深深’妙,著不得实字。”(《草堂诗余正集》)这话说得不错,“深深院”三字,神理俱到,令人发悠然之遐想,没有其他字可以代替。
这首词以为另有寄托的词家颇多,如张惠言曰:“此词亦有所兴,其欧公《蝶恋花》之流乎?”(张惠言《词选》)谭献曰:“刺词。‘高台树色阴阴见’,正与‘斜阳’相近。”(《谭评词辨》)黄蓼园更落实其所指曰:“首三句言花稀叶盛,喻君子少、小人多也。高台指帝阍。‘东风’二句,言小人如杨花轻薄,易动摇君心也。‘翠叶’二句,喻事多阻隔。‘炉香’句,喻己心郁纡也。斜阳照深深院,言不明之日,难照此渊也。”(《蓼园词选》)如此等等。但微言大义,毕竟只是一种猜测和可能性,并非已有确切的佐证可以落实。求深固好,若致穿凿,也是解词所应该尽量避免的。

蝶恋花(六曲栏杆偎碧树)

晏 殊
六曲栏杆偎碧树①,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②。谁把钿筝移玉柱③?穿帘海燕双飞去④。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⑤。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注释】
①偎:紧贴;挨着。
②黄金缕:喻新长嫩叶的柳条。
③钿筝:用金银、贝壳镶嵌的筝。移玉柱:即弹奏筝。
④海燕:即燕子,古人因其春天自南方渡海而至,故谓;非今动物学上所说的筑巢于海滨悬崖上、形似燕子的另一种鸟。
⑤一霎:很短的时间。

【语译】六曲形的栏杆紧挨着碧玉似的绿树,风轻轻地吹,杨柳尽情舒展开它黄金般的丝缕。是谁抚弄着钿筝奏起一曲?惊动了梁上燕子双双穿帘飞去。
眼前到处有游丝和飞絮在飘飏。红杏花开,正值清明,下了片刻的阵雨。午间熟睡醒过来时,只听得黄莺在四处乱叫,是它惊破了我的好梦,这梦中的一切再也无处寻找了!

【赏析】诗词中常见有一首作品同列于几人名下的,如这首《蝶恋花》词,在冯延巳和欧阳修的词集中都有,也不知究竟该属于谁的。光从题材、风格上判断是不大靠得住的。因为一个词人的作品,可以彼此有一定的差异;而唐五代至北宋间,此类题材、风格相近的词作又太多,所以最好的办法只有存疑。
我们还是来看看这首写春景的词的本身吧。
景中有情,人所共知,但也应知不论通过景物所表现的是何种情,情之抒发成功与否,是写景成功与否之关键。此词上片所写,便能成功地传达出一种面对春天景象时所产生的愉悦畅快情绪。首句中的“碧树”,应该就是杨柳;贺知章《咏柳》绝句中就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之句。六曲形的栏杆旁边,配上千万条金碧丝带在风中摇曳的垂柳,这画面多么瑰丽动人!“展尽黄金缕”,说的是柳叶全都舒展开了,而我们读着这样的词句,心神又何尝不为之舒展呢?这时,传来几声悦耳的筝声,随即便见有燕子双双穿帘而出,掠过眼前飞去。这一切组合得何等巧妙,而“谁”字尤问得好,它把词人当时惊喜兴奋的心态都活现于纸上。所用词句之意象,都是一般词作中所常见的,并无特别神奇之处,但一经写出,诗意便清新多致,这样的词,自非大手笔不能作。
下片仍多姿多态。“满眼游丝兼落絮”,词人固然会因此而产生怜惜春光的感情,但并不是哀伤。这一句写出了一种对景而呼奈何的心情,因而反加浓了春意。“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这是很受称道的佳句;季节、气候、景物,一一点清。“一霎”二字,把握准确;若久雨不止,便大煞风景,亦与前后描写不相称了。阵雨片时,忽然吹散,这景象人心中所有,亦平添多少诗情画意!昔人有以此二句题画者,可见其历来为人所喜爱。全词以莺语惊梦作结,但与“愁梦酒醒”自有不同。虽好梦难寻,不无遗憾,但毕竟觉来之时,所听到的只有莺声盈耳,仍归于一片大好春光。

韩 缜 凤箫吟(锁离愁、连绵无际)

韩 缜

锁离愁①、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②。绣帏人念远,暗垂珠露,泣送征轮③。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
④。
消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⑤。恁时携素手⑥,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⑦。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⑧。遍绿野、嬉游醉眼,莫负青春。
【注释】
①锁:谓结郁不散。
②陌上初熏:“熏”同“薰”,香气。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③征轮:远行的车子。
④王孙:词人藉以自指。《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⑤绿妒轻裙:意谓轻盈的绿罗裙连芳草也妒忌它漂亮的颜色。
⑥恁时:那时。
⑦香茵:芳草如茵。茵,褥子,毯子。
⑧“向年年”句:到每年春天,芳草总能新生。向,到,临。

【语译】挣脱不掉离别的愁恨,它连绵无际,恰似春草;当我来到陌上时,这草正初次散发出阵阵清香。闺阁绣帏中人想着我此次远行,偷偷地滴下露珠般的泪水,饮泣着送我的车子出发。车子总是往前走,又总是在她的眼睛里,直到完全消失,她还凝视着远处无边的水和孤云。从此,她只有倚在高楼上遥望,从早到晚,望断秋水,盼我归来。
想来实在伤心,我还记得池塘畔与你别后相逢的情景,你走过的地方,春草都曾妒忌你轻盈的绿色罗裙。那时候,我拉着你洁白的小手,在乱花飞絮中,我们缓缓漫步在芬芳的绿茵上。谁知年轻的容貌白白地改变,而芳草却年年长新。还是乘酒兴、带醉眼将这美丽的绿色原野尽情地游赏个遍,别辜负了这短暂的青春。

【赏析】
关于这阕词,曾有传闻记载,今略综其事如下:神宗元丰初,与夏议地界,韩缜丞相奉命出使。将行,与爱妾刘氏剧饮通夕,刘氏作《蝶恋花》词送之曰:“香作风光浓着露。正恁双栖,又遣分飞去。密诉东君应不许,泪波一洒奴衷素。”韩亦作《凤箫吟》词咏芳草以留别。词传入内廷,神宗知之。翌日,帝命步军司遣兵为搬家追送韩缜。(见叶梦得《石林诗话》和沈雄《古今词话》引《乐府纪闻》)词既通过咏芳草来写离别,则叙事、抒情,时时处处都不离芳草。这是此词的一个特点。后来《凤箫吟》词调又别名《芳草》,即由此而起。
此词上片写爱妾为其送行之事;下片则写自己难舍的心情。词一开头,就先抓住“离愁”二字,揭出全篇的主题。又用一“锁”字,形象地表现它在自己心头是再也驱遣不去、挣脱不掉的了。可谓开门见山、开宗明义。
下接“连绵无际”,一语双关,既形容愁思之不尽,又关合传统意象上常用来比喻愁思不尽的连绵无际的芳草,与古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同一手法。第三句用江淹《别赋》成句写草,巧妙地加上“来时”二字,顺便就交待了自己的远行。离家来至陌上,见一望无际的春草,更增加了离别的揪心的痛苦。江淹原句是“陌上草熏”,词中用时,却不说“草”,而改为“初”。这固然与此处应用平声字有关,但咏物诗词,虽句句与所咏之物相关,却不出现物名,是修辞上的一种讲究。此词亦如此,全篇找不到一个“草”字。下面再用三句交待送行。“绣帏人”,说清来送者的身份,是自己的妻妾。“珠露”,本可用“珠泪”,义显,且没有字声的问题,但为了与芳草有关连,才以露代泪,也就是把眼泪比作了草上的露珠。因而,这是人哭泣落泪,送走远行的车子,也是陌上的芳草,把露水洒在向前滚动的车轮上。词人之用心,宜细心体会。
分手的时刻最为难忘,所以特写:“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这是说送者一直注目着离去的驿车,所以车子不断前进,又老是在她的眼中,直至完全看不见;看不见了还在看,心想着他一路不知还要经过多少阻隔,而此时能见到的就只有天边的“远水孤云”了。她最亲近的人也正好如此,不知将流往何处、飘向何方。想像送别情景,形象而富于动感。“长行长在眼”等句,又暗暗切合芳草之无处不有,所谓“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词)这之后,就想像佳人终日凭高望远,盼自己归来了。“但”是“只有”的意思,与“尽日”用在一起,表现绣帏人情意之真挚和期望之深切。“目断王孙”是“望王孙而目断”的意思;“王孙”,则是借出典中语以自指,与王维诗“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用法同;都出《楚辞·招隐士》,为的是说春草。有李重元《忆王孙》词说:“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恰好是这几句的意境。
过片“消魂”二字关合前后,承上启下,很巧妙:它既可作不见归人空断魂解说,又是欲说往事之前,先发出的不堪回首的喟叹。回忆昔游,叙别后重逢,提到“池塘”,倘以为是记实地,那就呆了。这样说主要还是为切芳草,实际有无池塘并不重要;那是因为谢灵运曾有“池塘生春草”的名句才这样说的。“曾行处、绿妒轻裙。”作者真善于措辞,以“绿”指代草而又拟人化,说它也妒忌“轻裙”,则女子所着的是绿罗裙,且艳丽动人,可想而知。裙犹如此,人不待言。那时,他们双双携手同行,在“乱花飞絮”之中,缓步于芳草铺成的绿绒毯上。这一幅充满着爱情幸福的美妙的春天图画,使回忆中昔日的情景,显得如同人间仙境一般。这样也就更深刻、更逼真地写出了自己与爱妾生别离的悲哀。
从梦境回到现实,想想眼前和将来,不禁悲叹年华似水,容颜易衰,“朱颜空自改”,“空”是对仍须离别的怨恨。于是就羡慕芳草能年年转绿,生意长在长新。刘希夷诗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代悲白头翁》)王维诗曰:“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山中相送》)这些都是此词构思的依据。最后,作者唯有以醉酒赏景、及时行乐自勉自慰:“遍绿野、嬉游醉眼,莫负青春。”虽说应“嬉游”以遣愁,但基调仍是伤感的;也只有这样,才首尾相应,与全篇情调一致。“遍绿野”,再紧扣芳草,并环顾发端“连绵无际”“陌上初熏”“莫负青春”,直承前“朱颜”几句意,又双关人与草,是莫负年华,也是莫负芳草如茵的春光。总之,作者调动了各种语言手段,把抒离愁与咏芳草两者紧密地结合了起来,用典使事,都能得心应手,自然无痕。

宋 祁 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

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①。绿杨烟外晓寒轻②,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③?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④。
【注释】
①縠皱:有皱褶的纱,喻波纹。
②寒:一作“云”。
③肯:岂肯。
④“为君”二句:为花挽留夕阳。李商隐《写意》诗:“日向花间留晚照。”

【语译】我觉得东城的春光已渐美好,水面绉纱似的波纹迎着客船往来。绿柳如烟,周围早晨的春寒已很轻微,红杏枝头上,只见一片灿烂春意喧闹。
人生变化无定,我常恨欢乐太少,怎肯吝惜千金而看轻一笑呢?为了你,我举起酒杯奉劝夕阳,请将金色的余晖在花丛中多留些时间吧!

【赏析】宋子京留存的词仅六首,但这首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子的《木兰花》词(别名《玉楼春》),却使他名噪一时。《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遯斋闲览》曰:“张子野郎中以乐章擅名一时。宋子京尚书奇其才,先往见之,遣将命者,谓曰:‘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乎。’子野屏后呼曰:‘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耶?’遂出,置酒尽欢。盖二人所举,皆其警策也。”后来论词者,也常喜欢并举这两人的警句为例,来说明用字对创造意境的作用。
这首词劝人趁着大好春光,及时行乐。主题是最常见的;艺术上却有创造。风格是五代至宋初的那种在文字上很少修饰、雕琢、使事用典的,近乎信笔白描的写法。结构也比较简单:上片写景,说春光大好;下片抒情,说应该尽情欢乐。
上片首句先揭示主题“风光好”。接写春水迎客舟。春来河水渐涨渐绿,波光潋滟,故以“縠皱波纹”来形容,说它可爱。春日游人往来增多,大都为赏花观景,找寻欢娱。这与下片所写有关,所以先在此点出“客棹”。虽说的是春水迎客,却暗示了献殷勤、卖歌笑者的一番忙碌。写景已为抒情伏笔。“绿杨”二句是写春景的主体,对仗秾丽。一则是远景,所以望之杨柳如烟;一则是近景,专为杏花枝头作特写。“晓寒轻”说气候宜人,也正写春意渐浓,自然引出下句来。“红杏”句为全篇之灵魂,我们在后面还要专门谈到。
下片先说人生飘忽不定,常恨乐少苦多。这是应及时行乐的理由。结论是有歌当听,有酒当醉,我岂肯为吝惜千金而轻易放弃博得美人一笑的机会?用反问句以强调应轻视钱财而尽情去追求欢乐,享受人生。写到掷千金而买一笑,则趁春光明媚之时,召来舞姬歌女,奉酒陪饮,席间轻歌曼舞、嬉戏调笑等等,都不言而喻,同时也赋予了上片所写春景以特定的更具体的含义。词结尾借李义山诗句,化用其意,将“斜阳”拟人,“持酒”劝其且留无比美好的“晚照”于“花间”,亦即有着众多红巾翠袖的筵席之间。夕阳既不可留,天下也没有不散的筵席,则劝语也就等于在劝人“行乐须及春”,不然的话,如俗话所说,“过了这个站,就没有这个店了”。词中流露的享乐主义思想,在封建时代甚为普通;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对生活的热爱,往往如此。
此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蜚声千载。誉之者固多,毁之者也未尝没有;都争一个“闹”字。抨击它最凶的当数清代李笠翁,他说:“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不越一理字,欲望句之惊人,先求理之服众。……若红杏之在枝头,忽然加一‘闹’字,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子京当日以此噪名,人不呼其姓名,竟以此作尚书美号,岂由‘尚书’二字起见耶?予谓‘闹’字极粗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当见之诗词。近日词中争尚此字,皆子京一人之流毒也。”(《窥词管见》)李渔对诗词中用俗字的强烈反感,实在是一种非常陈腐、保守的观点;再说他也没有正确理解这句词的意思。说什么这是“红杏闹春”,硬将它与“桃李争春”作比较。桃李争春,岂能说成“桃李枝头春意争”?可见是曲解。其实,所谓“春意闹”,是指红杏盛开,争奇斗艳,似蒸霞喷火般的热闹
及“蜂围蝶阵乱纷纷”景象。一个“闹”字写活了生机盎然、蓬蓬勃勃的春意。所以王国维称此“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

欧阳修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①,狼藉残红②,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③。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④,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①西湖:指颍州的西湖。州的治所在今安徽阜阳;湖在州城西北。
②狼藉:散乱的样子。
③阑干:纵横的样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瀚海阑干百丈冰。”
④帘栊:窗帘。栊,窗棂。

【语译】百花凋谢以后,西湖依旧美好。飘落的红花遍地散乱,白濛濛的柳絮飞扬在空中,风把垂柳整天吹得纵横乱舞。
笙箫歌声都已散去,游人也走了。我才感觉到春意已经消失。于是把窗帘放了下来。这时,只见一对燕子冒着细雨飞回家来了。

【赏析】欧阳修曾在颍州做过地方官。到了晚年,已经六十五六岁了,又退居颍州。其时,他写了十首《采桑子》词,歌咏颍州的西湖。每一首的首句,都落到“西湖好”上,如“轻舟短棹西湖好”、“春深雨过西湖好”、“画船载酒西湖好”等等,“十词无一重复之意”(夏敬观《评〈六一词〉》)。这一首是其中的第四首,很为后来选词者所重。因为作者能别出新意,不落窠臼;与传统习惯上在落花时节总写伤春词相反,他从残春的景象中能发掘出美好的诗情画意。
词上片所写种种,如果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纯客观地看去,从描写的景象,到用词造句,似乎都可以说与通常所见的伤春词并无二致。然而读此词时,我们的感受却又与读其他伤春词完全不同,引不起感伤情绪,倒会跟着作者的感觉走,感到其中确实存在着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美。谭献曰:“‘群芳过后’句,扫处即生。”(《谭评词辨》)他的意思“群芳过”是“扫”,是否定;“西湖好”是“生”,是肯定,一句之中,便有大转折。这话理解为欧阳修善翻前人的案,当然是对的。但就此词本身来说,并没有“扫”什么;这里所说的好,就是群芳过后的西湖,一句话七个字是完全统一的。而且就是这一句开头的话,为全词所展示的画面,作了明确的主观情绪倾向的引导。所以我们读来,只觉得遍地落红点点,空中浮动着白濛濛的飞絮,迎风飘舞着千万条垂柳的绿丝带。客观的景物,在词人的彩笔驱使下,组成了一幅美丽的残春风景画。
记不得谁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若为说残春时的西湖依旧很不错,便一味作赞美语,怕是不会出好文章。欧阳修就不肯总作直笔,在这样的小词中也必要起一点波澜。他就用了欲擒故纵、欲扬先抑的写法,先有意作无奈语说:“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本来以为残景也相当美,并不觉得春意已经消失,直至笙歌消歇,游客散尽,热闹变为冷清,才感到春天真的好像已经过去了。就写残春美好来说,这是很大胆的一笔,因为这一写,景象气氛好像都已降到了低谷,似乎与“西湖好”全不相称。词的结尾,还把“始觉春空”再推进一步,就说“垂下帘栊”,更显得好像外界已意趣全无,不如独处室内倒好。谁知柳暗花明,绝处逢生,最后结一句“双燕归来细雨中”,在细雨濛濛(春天有代表性的天气)中,忽见燕子飞回家来,它们双双在梁间梳理羽毛,啾啾地鸣叫着,像是彼此在争说春天的故事,商量着未来如何生育哺养自己的雏燕。这景象带来一片温馨,给作者精神顿时平添了极大的欣慰,词意仍回到暮春的西湖依然美好的主题上来了。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

欧阳修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①。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②。
思往事,惜流芳③,易成伤④。拟歌先敛⑤,欲笑还颦⑥,最断人肠。
【注释】
①呵手:手冷,呵气使暖。梅妆: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其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三日洗之始落。宫女奇之,竞效其妆,后称梅花妆。
②远山:喻女子的眉毛。《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
③流芳:流逝的青春年华(称芳华)。
④成伤:引起悲伤。
⑤敛:指敛眉,皱眉。“敛”一作“咽”。
⑥颦:蹙眉。

【语译】清晨,卷起帘幕,室外已可见一层薄霜。她呵一口气在手上,暖一暖手指,就试着作梅花妆式样的打扮。都因为心里本存有离别的愁恨,所以把眉毛也画成长长的远山的样子。
她回想往事,惋惜飞逝的青春年华,真容易引起悲伤。打算唱歌,未及开口,先锁双眉;想要笑一笑,结果还是皱起了眉头。这模样令人看了心里最难受。

【赏析】这首词写一个歌女。从她的外表妆饰、情态,写到她内心的思想活动,揭示她的不幸与痛苦。此词在黄昇的《花庵词选》中,除词牌外,还有个题目为他本略去不载,那就是《眉意》。细读全篇,作者确是主要通过对这位歌女的眉毛的描述来表达词的旨意的。
上片间两句写歌女晨起梳妆。天寒指僵,固是说季节气候,但也可视作是歌女精神上冷落凄清的一种象征性写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亦理所当然。此所以虽天寒亦呵手而试妆也。“梅妆”,正为切合“眉意”之题而用;眉额相连,大概是在眉心上方画个五出花形。“帘幕卷轻霜”,句法跌宕洒脱,后来李清照有“帘卷西风”之句,人所共和。三、四句就其画眉作远山状而带出“离恨”来。画眉用黛,恰如山色,而山远则望之细长,故为喻;又远山在诗词中常与思念别去的远方“行人”有关,如下一首中所述,故有“都缘自有离恨”云云。事实上歌女画眉作远山形,当然不会真从“离恨”想来;但作者不妨作如此解说,这才诙谐风趣,设想也出乎常人意表。女子虽以献技艺、卖歌笑为生,但也是人,也会情有所钟而爱上谁,而那个离去的男子多半是“青楼薄幸”,一去杳无音讯,这才使多情女子伤心不已。此词调上片末通常为五字句式,今多出一字,故疑“画”为衍字。
下片先用三短句抒情,述明歌女内心所思所感。所谓“往事”,总不外乎当初两人情投意合,恩爱欢乐,甚至海誓山盟,约期后会。结果当然是好梦成空,青春虚度,所以“惜流芳”之难再。这样的遭遇必容易引起伤感,下接歌笑不成便很自然。三字三句,语短句促,节拍较频,正好用以表达一种不平静的情绪,声调与内容一致。“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敛”,一本作“咽”,当是后人所改。大概以为歌唱用喉头发声,既然心中伤悲,欲歌不成,不如用“咽”更显豁而合理,且可免与“颦”字意思重复。殊不知这一改就与“眉意”无关了;在艺术表达的分寸感上,也有过火之嫌。不如用“敛”,始终不离“眉意”,又写其内心之痛苦,欲借歌笑来掩饰、深藏,却又不能不微微透露出来,这才更令人怜惜。末句本应说此是歌女柔肠寸断之时,却说成“最断人肠”,令人为之而肠断,是深一层的写法,它写出了作者对歌女不幸命运的深深理解和同情。

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
候馆梅残①,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②。离愁渐远渐无穷③,迢迢不断如春水④。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⑤。平芜尽处是春山⑥,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
①候馆:旅舍;客店。
②草薰风暖: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薰,草的香气。摇征辔:骑马远行。征,远行。辔,驭马的嚼子和缰绳。
③“离愁”句:意谓因行人渐远而离愁渐无穷或离渐远而愁渐无穷。
④迢迢:形容遥远。
⑤危栏:高处的栏杆。
⑥平芜:平旷的草原。

【语译】旅舍中的梅花已经落去,溪桥边的杨柳细叶初生,和煦的春风阵阵吹拂,空气中弥漫着春草芳香的气息。此时,离别的人儿正骑着马出发远行。人渐渐去远了,送行者的离愁也渐渐地变得无穷无尽,就像那一溪春水不断地流向遥远的地方。
留在家里的人柔肠寸寸欲断,带着脂粉的眼泪止不住地流淌。还是不要在高楼上倚着栏杆远望吧,那平旷的草原的尽头,能看见的只是春山,而行人还远远地在春山之外呢!

【赏析】这是一首离愁词,是从送别念远的女子角度写的。上片写郊野送别。“候馆”、“溪桥”点出送别和分手的地点。“梅残”、“柳细”、“草薰风暖”,说明正是春光大好的季节;在这样的时候,与心上人离别,自然更多枨触伤感。古人多有折梅折柳以赠别事,故后来诗词中写到离别,也多及梅、柳。这里又用江淹《别赋》语写景,语如己出,突出了离别主题。“摇征辔”,虽义同骑马远行,但通过用词和所取动作细节,仍表现出离去的男子正趁此好时光而出门远游的愉悦自得情态。这又反衬了留居等待的女子内心的凄惋。故黄蓼园曰:“时物暄妍,征辔之去,自是得意,其如我之离愁不断何?”(《蓼园词选》)离愁随着行人的渐去渐远而逐渐增长,以至于无穷;它好像一溪春水,不断地流向极遥远的地方。前已出“溪桥”,则“春水”为眼前景可知(远处应还有“春山”)。“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用水写愁,写不断的柔情,极恰。
下片写闺中念远。形容相思之苦,只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八字两句,不用谓语,一内一外,其意自明。继“迢迢”之后,再用“寸寸”、“盈盈”,叠词在这里强化了连绵不绝的效果。又作内心独白,劝告自己“休去倚危栏”,是说不敢眺望也。为申述原因,结出最末两句望中所见:“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平芜”照应前面的“草薰”;有溪必有山,目断平芜,又为春山所阻,而“摇征辔”之“行人”,已远在千里之外矣!语浅直而意深婉。卓人月说“不厌百回读”(《词统》),正指这些地方。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①。玉勒雕鞍游冶处②,楼高不见章台路③。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注释】
①“杨柳”二句:谓杨柳如堆堆青烟,又如重重翠色帘幕。
②玉勒雕鞍:用玉制成的马衔和雕花为饰的马鞍,指代贵族公子。游冶:游乐。
③章台路:犹言烟花巷,妓女聚居处。汉代长安有章台,其下有章台街,后多为妓女所居。

【语译】庭院多么深邃啊,它究竟有多少深呢?杨柳就像烟堆,形成了无数苍翠的帘幕。他骑着豪华的骏马在游乐的地方,那条通往温柔乡、销金窟的烟花巷,我的楼再高,也望它不见啊!
雨横风狂中,三月将过,天已黄昏,我关上了门,总也想不出办法能把春天留住。我眼中充满泪水去问花儿,花儿也不说话,一阵风来,倒将它吹得落红散乱,纷纷飞过秋千而去。

【赏析】这首词也见于五代冯延巳的集子中(后面“谁道闲情”、“几日行云”诸阕也如此)。但北宋末李清照《词序》曰:“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张惠言以为“易安去欧公未远,其言必非无据”(《词选》)。但今人王学初曰:“据欧阳修《近体乐府》罗泌校语,此词亦见《阳春录》,而崔公度跋《阳春录》,则谓皆延巳亲笔。(见《近体乐府》罗泌跋)冯延巳亲笔所书之词,必非欧作。后人或据清照此序以为此首必欧阳修作,盖未见崔公度跋也。”(《李清照集校注》第三十三页)则此词是冯是欧,尚无定论。又张惠言以为此词欧阳修有政治寄托,并一一附会之,王国维斥为“深文罗织”,以为此类词“皆兴到之作”(《人间词话》),是。它应是一首写闺怨题材的词。
词的首句被用叠字最有本领的女词人李清照所激赏,还用于自己的词作之中,便很不简单。重叠三字于一句之中,非此词所独有。杨慎曾举出“夜夜夜深闻子规”“日日日斜空醉归”“更更更漏月明中”“树树树梢啼晓莺”等例句(见《词品》),虽也叠得稳妥,但都不及“庭院深深深几许”之自然高超。在这里,用叠字来强调庭院之深邃与词所要表现的主题是完全密合的。庭院之深,亦即闺阁之深,封建时代妇女受礼教束缚,深居幽闺,与外界隔绝,不能过问丈夫行为的不公平地位被写出来了。因而,庭院之深又可视作妇女内心苦闷之深的象征。她们精神上的痛苦与不幸,被深深地埋藏在这牢狱似的深院大宅之中而无人知晓。李清照是女子,又有孤居寂寞的生活体验,因而特别能深刻地领会。用问句起头,尤有情致。
庭院之深是通过杨柳之多来表现的。柳如堆堆青烟,形成无数帘幕似的屏幛,所以才更显得楼阁深不可测;在高楼上眺望而不见丈夫游乐之处,也由于此。唐传奇许尧佐《柳氏传》中有诗说:“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又有答诗说:“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传诵甚广。此词特写杨柳而联想到章台,这“玉勒雕鞍游冶处”,又藉以寄自己的离恨,都是十分自然的。词句间,薄情丈夫的奢华逸乐与独居深闺的女主人公的内心苦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下片全为写这位女子的怨恨和悲愁而设,常人难到之处在于词并不静止地说她肝肠寸断、愁怨无穷,或者她心里在想些什么,而是仍透过景物环境和人物情态的细节描绘来揭示其内心世界。“雨横风狂三月暮”,这是写暮春时节的天气,也象征自身的不幸遭遇,同时又表现了她面对冷酷无情的现实时,内心感情的激动和狂乱。她无可奈何,只能“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春天留不住,少女的青春年华留不住,往昔的恩爱缠绵和幸福欢乐也过去了,同样没有办法将它留住。“无计”二字,可见出她向往过幸福生活的愿望是多么的强烈。
结尾两句更见精彩,遭风雨摧残者是花,所以要写到花;而花又与人同命,故见花而落泪;泪为怜花惜花而落,也为自怜薄命而落。为什么要遭受如此之不幸呢?这问题无人能够回答,且也无人可问,只好去“问花”。“问花”是痴语,也是情语。花当然不能回答。它不但“不语”,连自身也保不住,一阵风来,就将它吹得乱红飞散了——这恐怕也算是一种无言的回答吧!这已是令人悲凄的情景,不料画面上又出现“秋千”这一能勾起她热恋新婚时期欢乐回忆的东西,让它形成一种强烈的今昔对照,仿佛只是信手拈来,却调动了震撼心灵的“艺术打击力”,完成了全篇的最后一笔,真可谓是神来之笔。毛先舒有一段专谈这两句词的话,所见甚细,兹抄录于后,以资参考:“词家意欲层深,语欲浑成,作词者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两难兼也。或欲举其似,偶拈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然作者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出而苞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若先措意,便刻画愈深,愈堕恶境矣。此等一经拈出后,便当扫去。”(《古今词论》引)

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

欧阳修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①,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②,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注释】
①病酒:因饮酒而身体不适。
②青芜:茂盛的青草。古诗《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语译】谁说我已经把无谓的烦恼长久地抛在一边了呢?每当春天到来之时,我还是跟以前一样地感到惆怅。天天在花丛前喝酒,又常常因多饮而不舒服,也不管镜子里年轻红润的面容已逐渐变得消瘦。
河边的青草、堤上的杨柳啊,请问为何年年都有新的愁恨来到心头上呢?我独自站立在小桥上,晚风灌满了我的两袖,待我回到家里以后,平远的树林上空已悬着一弯新月。

【赏析】这首词亦见于冯延巳《阳春集》中,叶嘉莹先生以为它可以代表冯词的典型风格,论述颇深细(见江苏古籍出版社《唐宋词鉴赏词典》)。我们对作者是冯是欧,且不作深究,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在写法上与上一首“庭院深深”的同调词有明显的不同。此词不写具体情事,只抒一种寂寞惆怅的情绪。这种情绪颇似离愁、怀人或伤春,但词又不指明其产生的原因,倒像是由复杂因素造成的愁思综合症。
“谁道闲情抛弃久?”词一开头将这种情绪称之为“闲情”,用今天的话说,近乎自寻烦恼或者多余的苦闷,可见作者是想摆脱它,而且以为是早就该摆脱掉的,即所谓“抛弃久”。但事实却不然。“谁道”二字是对“闲情抛弃久”的否定,也就是说时间虽久,却没有能够摆脱得了。起头用问句,表现出作者内心经历过一番苦苦挣扎而归于失败;同时,话也是在心里千回百转后才说出来的。何以见得这种“闲情”总也“抛弃”不掉呢?“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春天万物复苏,生机蓬勃,是希望、幸福、欢乐的季节,也是最容易引起伤感、失落、惆怅的季节。说“每到”,说“依旧”,正见此情之难以弃绝。它好像是不能根治的痼疾,到一定时候,便要发作起来。于是只好面对春花,借酒浇愁,也不管饮酒过量会损害健康,愁绪使自己红润的颜容变得憔悴了。杜诗有“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曲江》二首之一)之句,“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亦此意。“花前”是承前“每到春来”说的。花开花落都会引起多情人的伤心烦恼,已意在言外。“镜里”不但点明“朱颜瘦”者是自己,且有对镜而惊心的意思在。纵然如此,作者还是“日日”求醉,“不辞”瘦损,大有宁殉情而不悔的意向。
下片“河畔青芜堤上柳”看似描写景物。实则利用诗歌中的比兴手法和传统意象,写内心活动,暗示思绪如河边青草之绵延不绝,似堤上杨柳之柔丝千缕。因而下接“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名为“新愁”,其实就是“依旧”的“惆怅”,只不过那种好像已“抛弃”了的心情,每当新的一年春天到来时,又重新产生,重新感受一次而已。加上“为问”、“何事”等字样,更写出了内心强烈的疑问,而这疑问正产生于作者竭力挣扎,想摆脱愁思的缠绕而不可能的苦恼。但作者并未对这一问话作出回答,却横接两句景语作结,安排上极具匠心,大大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从全词的写法来看,倘若没有这两句景语,一味作情语,就不免单调,难出动人境界;现在就景语歇拍,寓情于景,反能宕出远神,有悠然不尽之致,技巧是非常高明的。独自站在小桥上凝思出神,料峭春风吹得两袖鼓满,不觉阵阵凉意透入肌骨。待回到家里时,已是夜色朦胧,人声寂静,只见远处一弯新月已悬于平林之上。这一写就形象突现、境界全出了。清代黄景仁有几句颇为人称道的诗说:“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癸巳除夕偶成》)又说:“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绮怀》之十五)意境甚相似,而此词并未出“多时”、“中宵”等字样,只从白天景象直写到月上林梢,则作者在冷风袭袂的小桥头,怅然久立的孤独情态已生动地画出来了。

蝶恋花(几日行云何处去)

欧阳修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①。百草千花寒食路②,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③。
【注释】
①不道:不管。
②寒食:节名,清明前一二天,旧俗禁烟火。
③依依:一作“悠悠”。

【语译】多少天了,你这片行云去往何处了呢?忘了回来,也不管春光将要迟暮。已是寒食时节,那条有着百草千花的路上,你的香车又系在谁家的树上了呢?
我倚在高楼上,眼中含着泪,独个儿不断地自言自语。双燕啊,你飞回来的时候,可曾在路上碰见过他呢?春愁撩乱,好像满眼的飞絮飘忽不定,昔日依依相伴的梦境,再也无处寻觅了。

【赏析】这首词也是在冯延巳和欧阳修集子中都有的,主旨与“庭院深深”同调词一样,也写丈夫在外游冶不归,妻子在家中愁思怨恨。
词上片全用深闺怨女的内心独白组成,几句话中所没有说出的主语,都是第二人称“你”,即其丈夫;下片才有“我”,而提到丈夫时,也成了“他”。
词一开头就用怨恨的语气问道:“这一连几天你到哪里去了呢?也不回家,都忘了家里还有个妻子在,也不管春天都快过去了!”称其丈夫,不用“汝”、“尔”、“君”、“郎”或“薄情”等等,却用“行云”一词代之,含
蓄而耐人寻味。乍一看,似乎在说天上的行云去而不归;再一想,当然不是,云归不归关春暮不暮何事?可见是设喻指人。指人的喻意又有两重:一是说丈夫之行踪飘忽不定,犹天上之行云,一走而不知去向;二是讥丈夫在外找女人寻欢。所用都是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梦见能行云作雨的巫山神女的典故。所以首句实在不是不明丈夫之去处而发问,恰恰是明知而故问。“行云何处去?”若用今天时髦的粗话来说,就是“你溜到哪里去泡妞了?”所以“不道春将暮”的“春”,不但说春天的大好时光,更是指自己的少女青春;是说丈夫一点也不管家中年轻美貌的妻子会在孤寂苦闷之中,如春花之逐渐凋谢。
接着两句就说得更明白了。“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寒食清明,按当时习俗,正是四野如市、杯盘歌舞热闹的时节,丈夫不与家人欢度,却在外寻欢作乐。“百草千花”的喻意,正是我们通常说的拈花惹草的花草。这用法早已有之,如白居易《赠长安妓人阿软》诗云:“绿水红莲一朵开,千花百草无颜色。”“香车”即指其丈夫所乘之车。所以这句是问他又找哪一个女人去了。调侃之语,表面上好像说得很俏皮、很轻松,但丈夫的行为实在已深深地刺伤了做妻子的心,也是她莫大的悲哀。
“泪眼倚楼频独语。”这句过片的话与下面问燕子的话不连读,它是对上片的补足;也就是说上片那些话是她“泪眼倚楼”眺望时的“独语”。见燕子正双双啄泥飞来营巢,才心有所动,问它是否在路上碰见过那个负心汉。双燕相依相伴,为共同建造自己的安乐窝而忙碌,这使她感到羡慕,同时也更意识到自己孤独处境的不幸,所以才向燕子诉说内心的苦闷。问燕及其所问,都表现了女子的一片痴情,比写她“独语”,又进了一步。
结尾两句是正面述说自己的心情。这种心情并非单一的忧伤,从她仍急切地期望丈夫归来,可知她对两情依依的往昔仍充满着留恋和幻想。所以爱、恨、妒、怨、恼、伤、怜、抑郁、缠绵……种种复杂情绪交织在一起,故笼统地名之为“春愁”,其“撩乱”状态,又比喻为“柳絮”——这信手拈来的晚春眼前景物。柳絮随风飞舞,上下纷乱颠狂,飘忽不定,不可收拾。取喻极恰而毫不费力。末句“依依”一作“悠悠”,用词不同而解说亦有不同。“依依”是形容所“寻”之昔日情景,即解作“梦里无处寻依依”,而“悠悠”则说“梦”境之无可为凭,不可捉摸。未知孰是。但整句的主要意思还是一样的,那就是她丈夫和丈夫曾经带给她的幸福与欢乐,都一起消失了,再也无处寻找了。求之于“梦里”而不可得,是更深一层的写法;此词写闺怨正是步步深入的。

木兰花(别后不知君远近)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①?
夜深风竹敲秋韵②,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
【注释】
①鱼沉:传说鱼能传书,鱼潜水底,谓没有音讯。
②秋韵:秋声。
③烬:指灯芯烧成了灰烬。

【语译】分别以后,也不知你在何处。触目所见,无非凄凉而已。心中有多少愁闷啊!
你渐渐地越走越远,也渐渐地见不到你来信了。江河宽阔,鱼沉水底,你音讯全无,我又到哪里去打听你的消息呢?
夜深时,风敲竹子奏出一片秋声,那千枝万叶的声音都充满怨恨。我有心斜靠在孤单的枕头上到梦中去寻找你,可是偏偏梦又做不成而灯又燃尽熄灭了。

【赏析】这一首也写别离相思,思念对象是远行的人,大概就是丈夫罢,可知也是从闺阁的角度写的,是一首思妇词。
“别后不知君远近”,这里的“远近”,若以距离而言,偏义于远,即不知有多么远了;但“远近”也不过是种种情况的代表,实际上是说不知情况如何了,现在在哪里了。“触目凄凉多少闷。”从妻子不惯孤独的处境,见出夫妻平时相依相伴,有说有笑,生活是过得相当温馨的。所以丈夫一走,妻子才倍感凄凉,整天的闷闷不乐。“触目”二字,为写寻寻觅觅、无所依托的精神状态而用;用疑问词“多少”,又增加了她内心愁闷的程度。然后补明一句:“渐行渐远渐无书”。
大概丈夫刚离家时,还托便人捎个信来,以后就再也接不到他片纸只字了,这怎不教人日夜牵肠挂肚呢?一句中用了三个“渐”字,是动态的,变化着的,写出内心一天比一天不安、日子一天比一天难熬的感受。这样便只有焦急、怨恨、悲叹了。“水阔鱼沉何处问?”“水阔鱼沉”固然是没有音讯的代词,但也有相距遥远、路多阻隔,欲寄书相问而不能的意思在。再用问句,更显示闺中思妇孤立无援、无计可施,无可奈何的境况。
前半首交待清离别情事,总括地抒情;后四句转入特定时间——一个深夜里自己空房独守情景的具体描写。“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于此,点出季节、时间、环境——秋季的深夜,窗外修竹成林,风吹枝叶沙沙作响,如风雨骤至,波涛夜惊,又像是奏起一支萧飒悲凉的秋夜曲,在愁思不寐的人听来,真是凄怆不忍闻啊!自己心里有恨,却归之于“万叶千声”,主观之情移至客观之物上,仿佛风竹也在为我的不幸而悲鸣。清醒时既然愁思难禁,不如求之于梦,“故攲单枕梦中寻”,想要在睡梦中寻得片时的欢乐。无奈“梦又不成”,正不知如何才能度过这漫漫长夜,而伴我受熬煎的荧荧青灯,却又在此时油尽灯灭了,只留下我独自在这一片茫茫黑暗之中。“灯又烬”三字似乎是命运的作弄、现实的冷酷无情的象征,把词的悲愁气氛推向了高潮。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①。垂杨紫陌洛城东②,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③?
【注释】
①从容:这里是留连的意思。
②紫陌:帝京道路的泛称。
③知与谁同:不知还能与谁在一起。知,不知。

【语译】我拿着酒祝告东风,请它跟我一同在此多留连些时候。洛阳城东,那条种着垂柳的路上,处处都是我俩曾经来过的地方,当时我们手拉着手游遍了每一片花丛。
我们从相聚到离别,实在是太匆忙了;这真令人憾恨无穷啊!今年的花开得比去年更娇艳,可惜到了明年,花会开得更好,但不知还能与谁在一起共赏?

【赏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抒发了与洛阳友人匆匆聚散的感慨。北宋的东都洛阳,是个山河壮丽的古城,也是欧阳修早期从事政治活动和诗文交游的重要地方。在那里,他曾经历了重大的政坛风波和仕途挫折,也结识了一批如尹师鲁、梅圣俞等杰出的人物,那段生活为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回忆。所以,在他后来的文章诗词中“常忆洛阳风景媚”。(《玉楼春》),有不少追念洛城风物和当时旧友的佳作,此词即其中之一。
词的上片是对昔日与友人欢聚情景的回忆。“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因为景物美好,情怀欢畅,便希望时光能过得慢一些,可以多享受享受这一番与挚友们同游的乐趣。这是人人都会有的心情,但在表达上,却可以看出是欧阳修所喜欢的惯用方式。他在另一首《鹤冲天》词中也有类似的写法:“花无数,愁无数,花好却愁春去,戴花持酒祝东风,千万莫匆匆。”春季多东风,欢聚不离酒,将代表春光的东风拟人化,化之为老朋友,举杯邀其一同在此从容留连以尽游兴,切莫匆匆离去。说来颇有诗趣。再三句写出当时纵情游乐的情景。“紫陌”点明帝都,是东都洛阳;“洛城东”又指出是在城的东郊;则“垂杨紫陌”便是郊外的一条绿柳成荫的路上。在那里,所到之处,每一丛花木,几乎都曾留下过他们游赏的足迹。因为“游遍”,故用“总是”,以见处处都能勾起自己美好的回忆,也写出“当时”游兴之浓、心情之欢。同游者友情真挚,意气相投,从“携手”二字便可见出。已说“垂杨”,又言“芳丛”,则一路柳垂金线、桃吐丹霞的妍媚春景,已不须渲染;何况下片便要就花好来做文章。上片的欢情正为反跌下片的惆怅。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前面既已写过当时“聚”之乐,则转到眼前,便说“散”之恨,前后一丝不乱,过片极其严密。九个字感情的分量很重,也是全篇的主旨。既是主旨,就不应浅视其所指,以为只是承上片慨叹某次郊外畅游的匆匆聚散;倘若如此,用“此恨无穷”的重语,就未免小题大做了。此词本以小见大,借记游以寄情寓兴,故探究其内涵,应认为其中有作者对自己早年洛阳政治风波中同道好友们零落星散的回忆和反思;甚至推而广之,是对世事人生常不如意的带有哲理性的感慨和憾恨。这从结尾三句看得非常明显:“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欧阳修后期逐渐官居要职,朝廷委以国事重任,在政治上与早年处于坎坷逆境已大不相同。这也许就是词中所说的“花胜去年红”、“明年花更好”的政治寓意。在客观情势好转的时候,他当然更需要有志同道合的挚友来支持和帮助他。然而,“洛阳旧友一时散,十年会合无二三”(《圣俞会饮》),这才真正地使他感到“此恨无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这些感叹人生易老天难老的诗歌意象,也被融合改变而再次体现在这首词中。“去年”、“今年”、“明年”,都是虚指,是“过去”、“现在”、“将来”的诗化语言。如果问:欧阳先生怎么会知道“明年花更好”的?这就呆了。
(一)这只是假设;(二)“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在这里,好不好、红不红全凭人的主观感受。正因为没有好朋友共享览胜赏花之乐,就越觉得辜负良辰美景太“可惜”了。这“胜”与“更好”,便从“可惜”而来。

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欧阳修
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绿暗红嫣浑可事①,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
买花载酒长安市②,又争似家山见桃李③?不枉东风吹客泪④,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注释】
①红嫣:红花姣艳。浑可事:还算可乐之事。
②买花:买歌笑,游妓馆。
③争似:怎似。家山:家乡。
④不枉:不怪。

【语译】一年的春事总共有多少呢?早已过去三分之二了。绿叶深暗、红花姣艳,也还算是可乐之事吧,可是在种满杨柳的庭院中、吹送暖风的帘幕里,却有个人面容变得憔悴了。
在长安市上花钱买野花寻欢作乐,车上装满酒准备痛饮,又怎么比得上在家乡见到桃李似的佳人呢?莫怪东风吹得游子涕泪纵横,相思之情难以表达,梦中之事更无凭据,算来只有回家才是上策。

【赏析】词中写丈夫在外游乐不归、妻子在家中愁思苦闷的闺怨题材作品,数量是很多的。但像这一首反过来从在外游乐的丈夫方面写的,就少多了。作者的立场、倾向,仍在闺中做妻子的一边,只是换了个角度,便显得立意新颖,不落俗套。其实,它也属诗歌中早已有之的远客思归的老题材。
词的上片从暮春季节想像娇妻因丈夫远离而独自在家中愁思伤感的境况。“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这几句话说得简短些,如果不论平仄,也许可以说成“三分春事早过二”,但诗词的表述,并不是文字越节省、句子越简短,就必定越好,还应是该长则长,该短则短。这里,先用问句提起一年春事(如梅花落、杨柳青、海棠开花等等)已过去了多少,然后再从容作出回答。这样的表述方式有什么好处呢?它表现这位以作者自我身份出现的离家客子,正陷入沉思遐想,心里在仔细地盘算,嘴里在念念叨叨的情景。他在想什么呢?想家了,而且还想得相当体贴入微。他想他的妻子在这春光逝去大半的日子里一定在苦苦思念离家的丈夫,因为孤独、牵挂和伤感而变得憔悴了,这一来自己也不免愁绪满怀了。不过在叙述上,作者并不作平直语,而是有曲折的:春虽将尽,景仍很美,还足以令人赏心悦目。“绿暗红嫣浑可事”。先说有可乐之事,然后才转折说,只是苦了家里的爱妻。家里的“庭院”、“帘幕”都是自己熟悉的,所以叙来如“绿杨”在目,“暖风”吹面,仿佛身临其境。至于闺中人当然更不必说了,完全可以想见其脸色神情因相思而“憔悴”。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苦思,此正情有所钟、神驰彼方的心态。
下片就从自己方面来说了。“买花载酒长安市”,这里的“长安市”也不妨当它为虚指,即理解成泛指所在的繁华闹市;而这里的“买花”更只能特指去游秦楼楚馆,花钱买女色歌笑,而不是真在市上买牡丹或杏花之类,这是因为下一句中的“桃李”是用来喻指人的,而又与前者作了比较。很明显,家乡的“桃李”是指自己的妻子。虽然,前后说到的花都指女人,是一种“比”的手法,但文字表面仍只是“长安市”上“买花”和“家山见桃李”。这样的比,在诗词中是绝对不可以没有的。试想,如果直说人,这两句话将变得如何粗俗不堪,它还能入词吗?心迹既明,便说到自己境况:“不枉东风吹客泪”,“客”就是自己,此时因思家而涕泪沾襟了。“不枉”就是难怪,紧紧地勾连住上两句。“东风”二字用得好;上片写了种种“春事”,下片抒思家之情时,仍能不脱季节特点,这很不容易。你看,他先借“买花”、“见桃李”点缀,此则再用“东风”照应,文思何等细密!“相思难表,梦魂无据”八字说尽离愁难遣之苦,直逼出末句词意来:“惟有归来是。”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词曰:“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后十字与此词结尾正是同一个意思。

作者(Author)

徽宗皇帝(1082—1135) 名赵佶,神宗第十一子,北宋第八个皇帝。在位二十五年(1101—1125)。宣和七年金兵南下,年底,禅位与皇太子赵桓(钦宗),自称教主道君太上皇帝。靖康二年(1127)被金人虏俘北去。绍兴五年(1135)卒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平生于诗文书画之外,亦工长短句。有晚清朱孝臧《彊村丛书》辑《徽宗词》一卷。
钱惟演(977—1034) 字希圣,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吴越忠懿王钱俶子。少补牙门将,归宋,为右屯卫将军。咸平三年(1000)召试,改文职,为太仆少卿。累迁翰林学士枢密使,罢为镇国军节度观察留后,改保大军节度使,知河阳。入朝,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仁宗明道二年(1033),坐擅议宗庙,且与后家通婚,落职,以崇信军节度使归镇。卒谥思,改谥文僖。以诗名,常与杨亿、刘筠等十七人相唱和,辑为《西昆酬唱集》,后人称之为“西昆体”。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其先邠人,后徙苏州吴县(今属江苏)。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仕至密枢副使参知政事,主张政治革新,为守旧派所阻。以资政殿学士为陕西四路宣抚使,知邠州。守边数年,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西夏不敢来犯,称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转徙邓州、荆南、杭州、青州。卒,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词传世甚少,擅写边塞风光,风格苍劲明健。有近代《彊村丛书》辑刻《范文正公诗余》一卷,仅得六首,且《忆王孙》一首为误收李重元作。
张 先(990—1078) 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人。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尝知吴江县。晏殊任京兆尹,辟为通判。英宗治平元年(1064)以都官郎中致仕,退居乡间,以诗酒自娱。年八十九卒。词清丽工巧,小令、慢词兼擅,而慢词亦多用小令作法,评家常将其与柳永并论。有《安陆集》一卷。有后人辑《张子野词》二卷、补遗一卷,存词一百八十余首。
晏 殊(991—1055)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真宗景德二年(1005)以神童荐,赐进士出身,擢秘书监正字。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院使。为相务进贤才,当世名臣如范仲淹、韩琦、富弼等皆蒙擢用。后出知永兴军,徙河南,以疾归京师。卒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词风蕴藉和婉,温润秀洁,为宋初第一大家。文集已佚,仅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及《珠玉词》存世。
韩 缜(1019—1097) 字玉汝,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英宗朝历淮南转运使,神宗朝累知枢密院事,哲宗朝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出知颍昌府,以太子太保致仕。卒,赠司空、崇国公,谥庄敏。
宋 祁(998—1061) 字子京,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徙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仁宗天圣二年(1024)与兄庠同举进士,时号“二宋”,以大小别之。历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撰《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旋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文集已散佚,词有近人赵万里辑《宋景文公长短句》一卷,得词六首。
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1030)省元,中进士甲科,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赠太子太师,谥文忠。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以散文成就最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欧阳文忠公集》。词承袭南唐余韵,婉丽深致。有《六一词》、《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及《醉翁琴趣外篇》三种词集传世。


文章作者: Davis Cheng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Davis Cheng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