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三苏


苏洵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九日和韩魏公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游嘉州龙岩

系舟长堤下,日夕事南征。往意纷何速,空严幽自明。
使君怜远客,高会有馀情。酌酒何能饮,去乡怀独惊。
山川随望阔,气候带霜清。佳境日已去,何时休远行。

忆山送人五言七十八韵

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忘还。
岷峨最先见,睛光厌西川。远望未及上,但爱青若鬟。大雪冬没胫,夏秋多蛇蚖。
乘春乃敢去,葡匐攀孱颜。有路不容足,左右号鹿猿。阴崖雪如石,迫暖成高澜。
经日到绝顶,目眩手足颠。自恐不得下,抚膺忽长叹。坐定聊四顾,风色非人寰。
仰面嗫云霞,垂手抚百山。临风弄襟袖,飘若风中仙。朅来游荆渚,谈笑登峡船。
峡山无平冈,峡水多悍湍。长风送轻帆,瞥过难详观。其间最可爱,巫庙十数巅。
耸耸青玉干,折首不见端。其余亦诡怪,土老崖石顽。长江浑浑流,触啮不可拦。
苟非峡山壮,浩浩无隅边。恐是造物意,特使险且坚。江山两相值,后世无水患。
水行月余日,泊舟事征鞍。烂漫走尘土,耳嚣目眵昏。中路逢汉水,乱流爱清渊。
道逢尘土客,洗濯无瑕痕。振鞭入京师,累岁不得官。悠悠故乡念,中夜成惨然。
《五噫》不复留,驰车走镮辕。自是识嵩岳,荡荡容貌尊。不入众山列,体如镇中原。
几日至华下,秀色碧照天。上下数十里,映睫青巑巑。迤逦见终南,魁岸蟠长安。
一月看三岳,怀抱斗以骞。渐渐大道尽,倚山栈夤缘。下瞰不测溪,石齿交戈鋋。
虚阁怖马足,险崖摩吾肩。左山右绝涧,中如一绳悭。傲睨驻鞍辔,不忍驱以鞭。
累累斩绝峰,兀不相属联。背出或逾峻,远骛如争先。或时度冈岭,下马步险艰。
怪事看愈好,勤劬变清欢。行行上剑阁,勉强踵不前。矫首望故国,漫漫但青烟。
及下鹿头坂,始见平沙田。归来顾妻子,壮抱难留连。遂使十余载,此路常周旋。
又闻吴越中,山明水澄鲜。百金买骏马,往意不自存。投身入庐岳,首挹瀑布源。
飞下二千尺,强烈不可干。余润散为雨,遍作山中寒。次入二林寺,遂获高僧言。
问以绝胜境,导我同跻攀。逾月不倦厌,岩谷行欲殚。下山复南迈,不知已南虔。
五岭望可见,欲往苦不难。便拟去登玩,因得窥群蛮。此意竟不偿,归抱愁煎煎。
到家不再出,一顿俄十年。昨闻庐山郡,太守雷君贤。往求与识面,复见山郁蟠。
绝壁横三方,有类大破镮。包裹五六州,倚之为长垣。大抵蜀山峭,巉刻气不温。
不类嵩华背,气象多浓繁。吴君颍川秀,六载为蜀官。簿书苦为累,天鹤囚笼樊。
岷山青城县,峨眉亦南犍。黎雅又可到,不见宜悒然。有如烹脂牛,过眼不得餐。
始谓泛峡去,此约今又愆。只有东北山,依然送归轩。他山已不见,此可著意看。

送李才元学士知邛州

贫贱羞妻子,富贵乐乡关。不见李夫子,得意今西还。
白马渡浐水,红旗照蜀山。归来未解带,故旧已满门。
平生浪游处,何者哀王孙。壮士勿龌龊,千金报一餐。

祭亡妻程氏文

呜呼!与子相好,相期百年。不知中道,弃我而先。我徂京师,不远当还。
嗟子之去,曾不须臾。子去不返,我怀永哀。反复求思,意子复回。
人亦有言,死生短长。苟皆不欲,尔避谁当?我独悲子,生逢百殃。
有子六人,今谁在堂?唯轼与辙,仅存不亡。咻呴抚摩,既冠既昏。
教以学问,畏其无闻。昼夜孜孜,孰知子勤?提携东去,出门迟迟。
今往不捷,后何以归?二子告我:母氏劳苦。今不汲汲,奈后将悔。
大寒酷热,崎岖在外。亦既荐名,试于南宫。文字炜炜,叹惊群公。
二子喜跃,我知母心。非官实好,要以文称。我今西归,有以藉口。
故乡千里,期母寿考。归来空堂,哭不见人。伤心故物,感涕殷勤。
嗟予老矣,四海一身。自子之逝,内失良朋。孤居终日,有过谁箴?
昔予少年,游荡不学,子虽不言,耿耿不乐。我知子心,忧我泯没。
感叹折节,以至今日。呜呼死矣,不可再得!安镇之乡,里名可龙,
隶武阳县,在州北东。有蟠其丘,惟子之坟。凿为二室,期与子同。
骨肉归土,魂无不之。我归旧庐,无不改移。魂兮未泯,不日来归。

自尤

五月之旦兹何辰,有女强死无由伸。嗟予为父亦不武,使汝孤冢埋冤魂。
死生寿夭固无定,我岂以此辄怨人。当时此事最惊众,行道闻者皆醉辛。
余家世世本好学,生女不独治组紃{左纟右川}。读书未省事华饰,下笔亹亹能属文,
家贫不敢嫁豪贵,恐彼非彼难为亲。汝母之兄汝叔舅。求以厥子来结姻。
乡人婚嫁重母族,虽我不肯将安云。生年十六亦已嫁,日负忧责五欢欣。
归宁见我悲且泣,告我家事不可陈。舅姑叔妹不知道,弃礼自快纷如云。
人多我寡势不胜,祗欲强学非天真。昨朝告以此太甚,捩耳不听生怒嗔。
余言如此非乃事,为妇何不善一身。嗟哉尔夫任此责,可奈狂狠如痴麏。
忠臣汝不见洩治,谏死世不非陈君。谁知余言果不妄,明年会汝初生孙。
一朝有疾莫肯视,此意岂尚求尔存。忧惶百计独汝母,复有汝父惊且奔。
此时汝舅拥爱妾,呼卢握槊如隔邻。狂言发病若有怪,里有老妇能降神。
呼来问讯岂得已,汝舅责我学不纯。急难造次不可动,坚坐有类天王尊。
导其女妻使为孽,就病索汝襦与裙。衣之出看又汝告,谬为与汝增殷勤。
多多扰乱莫胜记,咎汝不肯同其尘。经旬乳药渐有喜,移病余告未绝根。
喉中喘息气才属,日使勉强飡肥珍。舅姑不许再生活,巧计窃发何不仁。
婴儿盈尺未能语,忽然夺去词纷纷。传言姑怒不归觐,急抱疾走何暇询。
病中忧恐莫能测,起坐无语涕满巾。须臾病作状如故,三日不救谁缘因。
此惟汝甥汝儿妇,何用负汝漫无恩。嗟余生女苟不义,虽汝手刃吾何言。
俨然正直好礼让,才敏明辩超无伦。正应以此获尤谴,汝可以手心自扪。
此虽法律所无奈,尚可仰首披苍旻。天高鬼神不可信,后世有耳犹或闻。
只今闻者已不服,恨我无勇不复冤。惟余故人不责汝,问我此事久叹呻。
惨然谓我子无恨,此罪在子何尤人。虎跑牛触不足怪,当自为计免见吞。
深居高堂闭重键,牛虎岂解逾墙坦。登山入泽不自爱,安可侥倖遭骐驎。
明珠美玉本无价,弃置沟上多缁磷。置这失地自当尔,既尔何咎荆与榛。
嗟哉此事余有罪。当使天下重结婚。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辙

名句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人间天上随他送。——苏辙《渔家傲·和门人祝寿》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既仕,将宦游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
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
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
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草木行列,烟消日出。——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此间自有千钧重。——苏辙《渔家傲·和门人祝寿》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苏辙《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
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⑴?——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苏辙《游西湖》
曾为县吏民知否?——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
七十馀年真一梦。——苏辙《渔家傲·和门人祝寿》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早岁文章供世用。——苏辙《渔家傲·和门人祝寿》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苏辙《六国论》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苏辙《六国论》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苏辙《六国论》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苏辙《六国论》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苏辙《六国论》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苏辙《六国论》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苏辙《六国论》
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苏辙《六国论》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苏辙《六国论》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苏辙《六国论》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苏辙《六国论》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苏辙《六国论》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苏辙《六国论》
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苏辙《六国论》
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玉之言盖有讽焉。——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南合沅、湘 ,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辙生十有九年矣。——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
中年禅味疑天纵。——苏辙《渔家傲·和门人祝寿》
石塔成时无一缝。——苏辙《渔家傲·和门人祝寿》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而辙也未之见焉。——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朝来寿斝儿孙奉。——苏辙《渔家傲·和门人祝寿》
忧患已空无复痛。——苏辙《渔家傲·和门人祝寿》
旧宿僧房壁共题。——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苏辙《游西湖》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苏辙《游西湖》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苏辙《游西湖》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遂相与营之。——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子瞻于是最乐。——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苏辙《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苏辙《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苏辙《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其后子瞻通守余杭⑵,复移守胶西⑶,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⑷,不见者七年。——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
熙宁十年二月,始复会于澶濮之间⑸,相从来徐留百余日。——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
时宿于逍遥堂,追感前约,为二小诗记之。——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
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

指北宋散文家苏洵(1009~1066,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 。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文章作者: Davis Cheng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Davis Cheng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