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文化(Hui Culture)


  徽州

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州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包含以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在原徽州区域内,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拥有两处世界遗产,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世界地质公园,二处国家地质公园,三处国家森林公园和十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徽州的内涵

关于徽州这两个字,从地名角度去解析,存在三种含义。
第一种指的是1987年建立地级黄山市以后划歙县地新成立的县级市辖区徽州区,但此名称仅仅停留在行政层面,在民间多以徽州区政府驻地岩寺镇称之(即使在徽州区当地居民心中和口中亦是如此)。
第二种指的是作为明清时期徽州府辖境的含义,这个是标准意义上的徽州,不存在任何质疑和困惑,最严谨的含义。以明清而计,徽州府辖境为今地级黄山市(黟县北部柯村乡、美溪乡和宏潭乡除外、祁门县安凌镇除外、黄山区仅限南部汤口镇)、绩溪县全境、婺源县全境。

府县 治所 今辖境 隶属关系
徽州府 今歙县徽城镇 二级政区。徽城镇自唐武德四年(622年)始成为州治
歙县 今歙县徽城镇,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前府县同治 今歙县、徽州区、黄山区汤口镇和黄山风景区,及今绩溪县的坦头、大源、金坑和溪头乡部分乡村,今屯溪区屯光镇篁墩村、休宁县璜尖乡、浙江淳安县中洲镇扎源村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属鄣郡,本州首县
休宁县 今休宁海阳镇 今休宁县(璜尖乡、板桥乡和花桥乡除外)、屯溪区(屯光镇篁墩村除外) 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分歙县西乡地置县,隶本州
黟县 今黟县碧阳镇 今黟县(黄山山脉以北的柯村乡、美溪乡和宏潭乡除外)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属鄣郡,隶本州
绩溪县 今绩溪华阳镇 今绩溪县(坦头、大源、金坑和溪头乡部分乡村除外) 唐永泰二年(766年)析歙县华阳镇置,隶本州
婺源县 今婺源紫阳镇 今婺源县(含休宁县板桥乡和花桥乡)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析休宁县回玉乡和邻县乐平的怀金乡置,隶本州
祁门县 今祁门祁山镇 今祁门县(西北部安凌镇除外) 唐武德五年(622年),析黟县和饶州鄱阳二县各一部置,隶本州

第三种则联系了当今时代发展和行政区划隶属关系,简言之,不仅仅包含最为严谨的徽州府含义(即第二种),还包括了1949年之后就划属徽州专区(地区)管辖的原安徽省太平县,太平县在1983年合并歙县黄山乡(今汤口镇)、石台县广阳乡(今广阳镇)及黄山风景区管理局(今黄山风景区管委会)三者成立了以原太平县城甘塘镇为中心的县级黄山市,到了1987年成立地级黄山市时,县级黄山市降为黄山市黄山区。故而第三种含义应当指地级黄山市、绩溪县、江西婺源县。

  历史沿革

徽州属《禹贡》“扬州”之地。春秋时属吴国,句践灭吴后属越国。战国后期属于楚国。秦汉时置歙县、黝县,属会稽郡。南朝时设置新安郡,隋朝改歙州,治所在歙县。宋宣和三年(1121年),在平定方腊之乱后,将歙州改名为“徽州”,属于江南东路。元升为“徽州路”。明清为“徽州府”,治所仍在歙县,下辖歙县、黟县、休甯、祁门、绩溪、婺源六县。康熙六年(1667年)将江南省分为安徽省和江苏省,徽州府属安徽。

1912年,民国废府,各县由省直辖,“徽州”不再作为行政区划名称。1934年,婺源县划归江西省,1947年划回安徽,1949年仍划归江西。

1949年设徽州专区,专署驻屯溪,辖屯溪市及歙县、旌德、绩溪、休甯、祁门、黟县6县。其后辖境屡有变动。1970年改称徽州地区。1987年11月27日,撤销徽州地区,设立地级黄山市,原县级黄山市改为黄山区,并设立黄山市徽州区,以歙县、休宁县各一部分为其行政区域。

  地理位置

徽州地区位于皖南山区,群山环抱,北面是黄山,东南是天目山,其它著名山峰有歙县东北部的清凉峰(海拔1787米),祁门县境内的牯牛降(海拔1728米),位于婺源与休宁交界处的大鄣山(海拔1629.8米)、婺源西南部的凤游山(海拔675米)、休甯西北部的白岳齐云山(海拔585米)等。钱塘江的上游新安江发源于休宁,直通杭州。

  交通运输

黄山市是安徽省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是皖浙赣三省交通枢纽中心之一,是安徽省内少数集陆、空、水运交通于一体的城市。皖浙赣省际中心城市,杭州都市圈成员。

  徽州文化

徽州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建筑、雕刻、绘画、篆刻、盆景、编织、书版、理学、医学等诸多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自南唐及两宋以来,徽州商人就在中国的贸易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作“徽商”。明清时期,徽商更是遍及全中国,并有“无徽不成镇”之说。获得巨额财富的徽商们积极资助故里的文化、教育和建设事业,形成了徽州“官商学一体”的发展体系。

中国“文房四宝”中的徽墨、歙砚、汪笔、澄心堂纸均出于此。
国粹京剧,是起源于徽州的地方剧种——徽剧。
徽菜——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新安画派
新安医学
宋明理学
徽派建筑:徽州各镇乡村均遍布有大量历史街巷和古代建筑,其中民居、祠堂、牌坊被称作为徽州建筑三绝。徽州的民居选址注重风水,装饰精美且富有文化气息,代表性的有黟县宏村、西递(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徽州区的潜口和呈坎村等。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各具特色,最著名的有棠樾石牌坊群、许国石坊、罗东舒祠等,规模宏伟、雕梁画栋,均属国家级文物。

  徽剧

徽剧是一种中国地方戏曲,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它形成于安徽徽州、池州、太平(今歙县、贵池、当涂)一带的“徽池雅调”,在安徽省境内(尤其是皖南,包括今属江西省的婺源县)流行起来。特色是把传入安徽的乱弹声腔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起来。它为京剧、粤剧及南方的许多地方戏曲剧种提供一个重要的发展基础,其影响几乎遍及全国。
古称徽调、二黄调、源于黄山市的徽州,后吸取汉剧、昆腔之长,发展成为京剧。徽剧的著名演员程长庚是京剧的鼻祖。徽剧声腔分乱弹、高腔、昆曲三大类。锣鼓曲牌较多,能表现复杂的戏剧场面。其表演特点是重排场,讲对称,要求演员服饰亮丽,开打激烈,强调平台和高台武功,还注重集体表演,通过群歌齐武,制造热烈的舞台气氛。徽剧的传统剧目有1400多个。

  杰出代表

程长庚。他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并蓄,自成一家,承先启后。因此,他成为京剧的开山祖师。

  徽菜

徽菜起源于徽州,而不能等同于安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因处于两种气候交接地带,雨量较多、气候适中,物产特别丰富。黄山的植物就有1470多种,其中不少可以食用。徽州是山区,山珍野味构成了徽菜主佐料的独到之处。主要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腌鲜鳜鱼”、“黄山炖鸽"等上百种。
宋高宗曾问歙味于学士汪藻,汪藻举梅圣俞诗对答“雪天牛尾狸,沙地马蹄鳖”。牛尾狸即果子狸,又名白额。据《徽州府志》记载,早在南宋间,用徽州山区特产"沙地马蹄鳖,雪天牛尾狸"做菜已闻名各地。
徽菜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间继续发展。徽菜起源于歙县(古徽州)。后来,由于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镇成为"祁红”、"屯绿"等名茶和徽墨、歙砚等土特产品的集散中心,商业兴起,饮食业发达,徽菜也随之转移到了屯溪,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徽菜的主要特点: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而爆、炒菜少,重油、重色,重火功。

  徽菜代表

火腿炖甲鱼–以徽州山区特有的“沙地马蹄鳖”为主料,火腿及火腿骨等为佐料。菜成后汤色清醇,肉烂香浓,裙边滑润,无腥味。
红烧果子狸–以栖息山中的果子狸为主料,佐以净梨等原料,红烧成菜后,菜色金黄,汤汁稠亮,狸肉细烂浓香,味鲜甜带有微咸,是冬季时菜中的珍品。
黄山炖鸽–以鸽为主料,佐以黄山特产山药,置砂锅中用炭火炖成。其汤色清白,鸽肉酥烂,山药鲜香,原味不失。
清蒸石鸡–以山涧石鸡为主料,佐以徽州山区特产香菇。成菜汤清见底,肉嫩味鲜。因盖碗清蒸,原汁原味不散,香郁诱人。
腌鲜鳜鱼–以淡盐水腌制的鲜鳜鱼为主料,佐以猪五花肉、山笋等。莱成后入口肉嫩白鲜美,为徽州著名的传统风味。
香菇盒–以两只大香菇相合,间夹猪瘦肉等佐料制成。整齐地排列盘中,型色悦目,入口芳香。
问政山笋–择著名的歙县问政山竹笋煮后,浇以麻油等佐料制成。笋色玉白,清香脆嫩,鲜甜微酸。
双爆串飞–以山鸡和野鸭脯肉为主料,以青豆、鸡蛋清作佐料,用民间特有的方法制成。菜白绿相间,形如麻花,肉鲜嫩,略带葱、姜和花椒香味。
虎皮毛豆腐–以屯溪、休宁一带的特产毛豆腐为主料,配以辣椒酱等佐料烧成。呈黄色虎皮条纹,鲜醇爽口,芳香诱人,有开胃作用,是徽州特殊风味菜肴。
香菇板栗–以山区特产香菇、板栗制成,呈黄褐色,两色分明,酥香脆嫩,清鲜爽口。
杨梅丸子–以肉、蛋和杨梅汁制成,呈玫瑰红色,入口香甜带酸,形、味皆如真杨梅,是徽州的民间菜杨梅丸子肴。
凤炖牡丹–整鸡与切成牡丹花的猪肚,火腿片作花蕊,用木炭火细炖。成莱造型美观,汤浓如乳,肉烂肥鲜,是体现徽州山乡特色的一道大菜。
双脆锅巴–以猪肚头和鸭肫为主料,调以香菇、笋、火腿片,用鸡汤做成汤汁,浇在刚起锅的油炸锅巴上,锅巴酥松中透出清香,其味格外鲜美,俗称“平地一声雷”。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尝双脆锅巴后赞不绝口。
徽州圆子–以生、熟猪肥膘肉和炒米、鸡蛋、白糖为主料,配以蜜枣、青梅、金桔等,炸成金黄色圆子,浇以汤料。圆子外观金黄,表皮酥脆,馅心味甜香浓,是徽州传统风味菜。

  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是中国汉族传统建筑中的一支流派,是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特点是“白墙黑瓦”。徽派建筑主要流行于皖南徽州六县〔歙县,黟县,绩溪,婺源,祁门,休宁〕及毗邻泛徽州地区(如江西浮梁、德兴,安徽旌德等地)。徽商曾经涉足的大中城市如宁波、金华、兰溪、严州、扬州等地亦有徽派建筑遗存。此外,徽州民居更漂洋过海到了海外,例如美国的中国文化学者Nancy Berliner把徽州黄村的荫馀堂搬到了美国波士顿, 又如成龙捐赠给新加坡的徽派木质建筑。

  著名景点

棠樾牌坊群,许国石坊,西递,宏村,南屏,呈坎,唐模,屯溪老街

  新安画派

新安画派,明末清初之际,在徽州(徽州又称新安)区域的画家群和当时寓居外地的主要徽籍画家,他们善用笔墨,貌写家山,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心灵的逸气,画论上提倡画家的人品和气节因素,绘画风格趋于枯淡幽冷,具有鲜明的士人逸品格调,在十七世纪的中国画坛独放异彩。因为这群画家的地缘关系、人生信念与画风都具有同一性质,所以时人称他们为“新安画派”。

  代表人物

渐江是新安画派的领军人物。清初张庚《浦山论画》云:“新安自渐师以云林法见长,人多趋之,不失之法,即失之疏,是一亦一派也。”而在此之前,诗人、金石家王渔洋(士祯)即谓:“新安画家,多宗倪、黄,以渐江开其先路。……与查士标、汪之瑞、孙逸称为新安四家。”

  新安医学

新安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唐代以后,徽州文化开始昌盛,研究医学的也逐渐出现。到明、清时代,名医辈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形势。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自宋代至清末,共有名医466人,其中 197人撰写了355部医学著作,为发展祖国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歙县新安国医博物馆”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传统医药“中医诊法(张一帖内科疗法)”项目的保护单位 。

  代表人物

汪机被誉为明代四大医家之一,吴谦被誉为清代四人医家之一。 现代名医有王乐陶、李济仁、吴锦洪、王仲奇、程门雪等。
新安医学主要著作:《医说》宋代歙县人张杲撰,新安医学的经典著作。
《眼科宝籍》明代著名医学家程玠(歙县人)著。《石山医案》明代汪机(祁门县城人)著。
以及《名医类案》(我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专著)、《本草蒙荃》、《慎斋遗书》、《古今医统大全》等等。
现代名著有《新安医学精华丛书》、《新安医籍丛刊》、《新安医学》、《大医精要》、《新安名医考》、《新安医籍考》等。

  新安理学

新安理学,形成于南宋,是中国思想史上曾起过重大影响的学派,而在新安(后称徽州)的传播和影响尤深,世称“新安理学”。
其奠基人程颢、程颐及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在新安江畔的徽州(今黄山市屯溪区篁墩),因徽州的前称为新安郡,故这一学派以“新安”定名。朱熹亦自称“新安朱熹”。理学的奠基人洛阳程颢、程颐和集大成婺源朱熹的祖籍均在歙县篁墩(今属屯溪),故誉为“程朱阙里”。

  代表人物

程颢(1032年-1085年),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北宋学者、政治家,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后追封“豫国公”,配祀孔庙。
程颐(1033年-1107年),字正叔,北宋洛阳伊川(今河南省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人称“二程”,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后追封洛国公,配祀孔庙。程颢、程颐学术思想略有不同,程颢主张“明心见性”,重视“气”,为学“力行”,影响了陆九渊。程颐主张“格物致知”,重视“理”,为学“穷理”,影响朱熹。
有解释程朱理学命题的《性理字训讲义》、《太极图书》、《近思录注》,阐发程朱学术思想的《四书发明》、《书传纂疏》、《礼记集成》、《六典撮要》等。从南宋前期至清乾隆年间,新安理学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四书章句集注》理学名著,亦是朱熹 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四书章句集注》的内容包括《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孟子集注》7卷。

  徽商

徽商,又称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称“徽帮”,旧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
徽商来自安徽南部的徽州府,包括歙、休宁、婺源、祁门、黟、绩溪六县,即古代的新安郡。六县之中,歙和休宁的商人特别着名。徽商在宋代开始活跃,全盛期则在明代后期到清代初期。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商帮,徽商皆处于贫困山区,种地无以生存。明代《徽州府志》所说的“徽人多商买,其势然也。”“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大都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顾炎武说:徽州“中家以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势其然也”。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潮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杰出代表

徽州望族汪姓如汪应庚、汪廷璋多在两淮从事盐业。
歙县江姓乡绅江春更领导两淮盐业近五十年,自乾隆中叶后,两淮盐业几为徽商所垄断。
胡雪岩祖籍徽州绩溪,出身寒门,历经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的乱世岁月。

黄山特产

黄山毛峰(Huangshan Maofeng)

This tea was already well-known in the Qing Dynasty. In 1955, it was selected as one of " the National Top Ten Teas". It was chosen by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s the national gift tea in 1986.
Maofeng

祁门红茶(Qimen Black Tea)

The earliest production dates back to 1875. At the 1915 Panama Pacific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 Qimen Black Tea won a gold medal. In 1987, at the 26th World Food Fair held in Brussels, this black tea won a gold medal. It is one of the three well-known high mountain black teas in the world.
Qimen Black Tea

太平猴魁(Taiping Houkui)

The earliest production of the tea dates back to 1900. It won a gold medal at the 1915 Panama Pacific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 1955, it was selected as one of “the National Top Ten Teas”. In 2004, it was honored as “the King of Green Tea” at the International Tea Exposition.
Houkui

徽墨

徽墨发源于晚唐年间,时值战乱,大批良匠南下避祸,易州制墨能手奚超父子定居歙州。二人利用皖南特产的松树原料,改进工艺,终于制成良墨。其子廷珪被南唐后主李煜赏识,赐姓为李。自此李廷珪成为制墨宗师,所制徽墨在宋代就已经极为难得,称“新安香墨”。清代乾隆皇帝将世传的李廷圭墨在墨云室珍藏,现存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徽墨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为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休宁县、祁门县、黟县、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汤口镇、宣城市绩溪县共8个区县镇现辖行政区域。
徽墨

歙砚

歙砚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为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休宁县、祁门县、黟县、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的汤口镇和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
歙砚
文房四宝

黄山贡菊

从菊花群体中选育出的优良品种,清光绪年间成为贡品。原产于歙县金竹岭一带,民间传说是宋代徽商从浙江德清县作为观赏艺菊引发的。以后发现药用价值,这里广为种植,金竹岭由此闻名远近。“徽州贡菊”既可泡茶饮用,也可配药,具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清凉解毒的功效。
贡菊


文章作者: Davis Cheng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Davis Cheng !
  目录